从远古至今,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一直在滋润着两河流域这一片广袤的平原,作为四大文明之一的两河流域文明,以其古老而又独特的魅力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光,多方面的建树使人叹为观止,但是它的不公的命运又让人们扼腕叹息。
两河流域的文明多少有一点神秘的色彩,很多的一部分“史实”来自于传说,以及那古老的楔形文字(这一部分的史实也不能保证没有夸大的意味)。从现在的考古发掘上来看,能找到代表其文明的很多遗存,但是隐藏在其背后的古老的文明内涵却不知该如何正确解读,只有进行尝试的判别。但是抛开那些深层次的东西,仅仅是已出土的文物,以及古老传说和楔形文字带来的冲击,就足以证明那样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文明的魅力所在。
(一)王朝篇
任何一个文明一旦开深发展,必然会导致社会阶层的出现,也就会导致王朝或者是政权的建立,没有一个统一的统治,区域秩序必然会混论不堪。政权的更替不是文明之后特有的产物,但是文明出现后,他的表现尤为显著。
公元前四世纪,定居于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最先迈入人类文明的大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文明。苏美尔人成为美索不达米亚的主人,最早的王朝叫乌尔王朝。苏美尔文明实际是城市、城邦文明。在世界历史上是最早建立城市的民族。早在公元前年—公元前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内部平原上建立了不少城市,如欧贝德、埃利都、乌尔、乌鲁克等。[9]
公元前年,阿卡德人侵入两河流域,打败了苏美尔人,建立了两河流域地区第一个统一的阿卡德王国。公元前年,阿卡德王朝建立。萨尔贡一世以武力统一两河流域。萨尔贡之孙,号称“世界四方之王”的纳拉姆辛,征服了四周远方的部落,从而形成阿卡德王朝的鼎盛期。稍后苏美尔人卷土重来,征服了阿卡德人,于公元前年代末建立了苏美尔人的统一王国---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年,号称“神之门户”的巴比伦城崛起,闪族语系的阿摩利人兴建了古巴比伦城,并将其作为都城。[5]公元前年,赫梯人入侵美索不达米亚,导致古巴比伦的灭亡。加喜特人又在巴比伦建立加喜特王朝。古巴比伦王朝被赫梯人灭亡后,整个两河流域处于一片衰败状态,直到公元前年代,北部的亚述王朝开始崛起,亚述人南征北战不仅统一了两河流域,还征服了西方的以色列王国,两次入侵埃及,一时之间整个中东地区成了亚述人的天下。[3]公元前年,西徐亚人消灭加喜特王朝,以依新为中心建立了巴比伦尼亚。公元前10世纪,短暂而辉煌的文明---亚述帝国兴起。后来,迦勒底人战胜了亚述帝国,在巴比伦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为了和那个被亚述灭掉的古巴比伦王国区别开,人们把它叫做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帝国征服了以色列,造成了后来的“巴比伦之囚”的重大事件。公元前年,波斯大军攻占了巴比伦城,两河流域众多城市被毁,文字失传。昔日的辉煌被无情地掩埋在茫茫的黄沙之中,两河流域地区成为失落的天堂。[3]
(二)文字篇
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发明的人类文明所特有的一种书写字体,因为它的笔划是一头粗一头细,形状像一个楔子而得名。[8]楔形文字和世界上大多数古文字一样,都是起先由模仿外界事物的形状的图画而后发展而成一种抽象的文字。
仔细研究楔形文字的第一人是丹麦的尼布尔,他发现在波斯波里斯临摹的几组简短铭文是用三种不同类型的楔形符号写成的三种文字对照本文书(后来证实这三种楔形文字为古波斯语、埃兰语和阿卡德语),其中的第一组楔文是古波斯语字母文字,有42个字符。
对古波斯楔形文字解读作出突出贡献的是德国哥廷根的一位27岁的希腊文教师格罗特芬德,据说,他释读楔形文字的动机只是为了打赌。年的一天他和同事在一块饮酒,他趁酒兴同别人打赌,赌的是当时一流学者无法释读的楔形文字。当时他手头只有几张拙劣的波斯帕里斯楔形文字铭文的拓本,凭着年轻人的机敏,他竟找到了释读楔形文字的关键。格罗特芬德以波斯王薛西斯的“王中王”的王衔格式去套解他认为是王衔的三文对照本铭文中的第一组文字楔形符号的音值,结果获得了部分成功,确定了三个波斯王的名字和一些辅音和元音以及“王、儿子”等词。[3]
对阿卡德语楔形文字解读作出最大贡献的当属英国学者罗林森。年,身为波斯库尔迪斯坦省总督军事顾问的罗林森,走访了伊朗西札格罗斯山中的贝希斯敦小镇附近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这个岩刻铭文长达数百行也是用三种不同的楔文写成的,摹绘这三组铭文并释读其中最简单的古波斯语将是解开楔形文字之谜的关键.他历尽艰难在—年完成了行的波斯铭文摹绘,并利用熟悉的古典文献读出其中的几百个地名,从而成功地释读了古波斯语楔形文字的全部40多个音节符号。年,罗林森摹完了岩刻上的第二种楔形文字埃兰楔文共行。年,他再次回到贝希斯敦,摹绘了岩刻面上最难靠近的第三种楔形文字铭文阿卡德文共行。年,罗林森发表了第三种楔形文字的音读和译文以及个符号的音节值和语义,基本上读懂了阿卡德语楔形文字。罗林森是第一个成功解读阿卡德语铭文的人,由于他在解读楔形文字中作出的突出贡献,被誉为“亚述学之父”。[3]
年,伦敦的皇家亚洲学会向当时四位楔形文字专家英国的罗林森和塔尔伯特、法国的奥颇尔和爱尔兰的兴克斯各发了一封密函,信中附寄了一篇最新发现的楔形文字铭文,让他们各自解读。在各自独立的情况下,四人按照自己的释读方法分别释读了这篇铭文,结果四人的译文基本一致。亚述学的解读成果可以说是终于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这一事件被视为亚述学正式诞生的标志。
文字只有通过传授才能流传下来,没有传授的人和场所,文字就会失传。因此可以推断,当时的苏美尔地区就有了学校教育,因为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地点。考古发现现存最早的泥板文书出土于古苏美尔城市乌鲁克,这些泥板文书是用文字的早期阶段图画文字书写的,其中包含了一些单词表,可以供学生学习和练习之用。
(三)文学篇
文字产生后对文字的不同排列组合就会产生十分有趣的产物,那就是文学,一种可以让文明之火永明的东西。两河流域的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谚语、史诗和神话。苏美尔人丰富的谚语有少数被记录在泥版文书上,其中有的反映了当的社会矛盾和风气,比如:“穷人死掉比活着强”。有的是生活经验的深刻总结:”鞋子是人们的眼睛,行路增长人的见识”。[6]
两河流域的神话传说特别引起后人的兴趣。人们发现,基督教《圣经》中的一些故事的源泉在古代两河流域。如有一首叙述神创造世界的诗歌与《圣经》的创世故事十分相像,都说神在第六天创造了人,第七天休息。
《吉尔伽美什》史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史诗之一,产生于公元前年以前,长达行,叙述了古代乌鲁克王朝一位著名君王吉尔伽美什的故事。吉尔伽美什本是一位奢侈成性、爱炫耀武力君王,后来在好友安吉社的帮助下,决心放弃恶行,造福人民。他与安吉社曾共同战胜了龙形的喷火怪物洪巴巴,使洪巴巴占领的茂密山林又重新成为民众的山林。他们在杀死洪巴巴的同时,还解救了美艳女神伊什塔尔。美艳女神非常倾慕吉尔伽美什,意欲与其成亲后永享富贵安乐。但吉尔伽美什为了保卫疆土,拒绝了女神的要求。美艳女神恼羞成怒,她与众神派下庞然大物“天牛”来攻击吉尔伽美什和安吉社。经过激烈的战斗,天牛被杀,但安吉社也因此而死去。由于好友的死亡,吉尔伽美什决心寻求永生之道。经历了千辛万苦,最后在一位智慧老人的指点下,吉尔伽美什终于在深海中找到了青春草———食之长生不老的仙草。但他舍不得自己吃,立即返回乌鲁克城,要让全国人民共享仙草。可惜在返程途中,仙草被一条蛇吞吃了。吉尔伽美什由此感悟:人类注定要衰老而病死。但即使如此,他也愿意返回本土上,在短暂的人生中与民众共同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这篇史诗体现了古代两河流域民众对勇敢而贤明的君王的赞美和渴望,通过神话的折光,反映了古代人民美好的理想。[5]
另一部著名的史诗,巴比伦的《恩努马—艾利希》,也产生于公元前年。这篇古老史诗着重叙述了万神之神杜尔马克的来历。这一段神话,反映了游牧民族中先辈与后辈们为权力之争而展开的血腥的激烈的斗争。希腊神话中宙斯与其先辈的殊死斗争,也颇有类似之处。可见神与神的残酷而激烈的斗争,实际上是古代部落内部为争权而展开的人间的现实的争斗。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炎黄之争、黄帝与蚩龙之战,都带有类似的色彩。[5]
这片土地还是脍炙人口的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的诞生地。
(四)神话篇
两河流域因为其形状酷似新月的样子,又被人们称为新月地区,巧合的是,两河流域的人们信奉月神,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巧合。
太阳神是古埃及宗教中地位最高的神灵,但在古代两河流域宗教生活中月神的地位却远远高于太阳神,神谱中太阳神是月神所生的儿子。月神的神性、家谱、神庙、节日、祭礼、象征、神话和赞美诗等构成月神崇拜的完整系统。[4]
苏美尔人居住地南濒波斯湾,平原、沼泽和一望无际平坦的沙漠形成独有的空旷的地理特征,尤其在夜晚,一轮明月在晴朗的天空银光四射,蔚为壮观,周期性变化的月相更给月亮增添了神秘的光环,在苏美尔人心目中月亮从自然天体转化为人格化的神灵。
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月神是一位女性,然而在古代两河流域,月神却被想象为一位男性,他是大气神恩利勒和宁利勒夫妇生育的儿子,在古代两河流域历史上,月神有两个名字南那和辛,前者是月神的苏美尔语名,后者是月神的阿卡德语名。古巴比伦时期月神的拟人化形象显著,月神被描绘为身穿长而平展的荷叶边装饰长袍,头顶新月状王冠,高举的手里握着新月标志。[4]
(五)建筑篇
19世纪末在距摩苏尔西北英里的郊外挖出了一个亚述人的城市,包括建在巨大平台上的宏伟王宫、数对巨形人面狮身石兽、栩栩如生的浮雕石板、神秘的楔形文字铭文和其它古物。后来经考证,这里是亚述帝国最强大的国王萨尔贡二世的宫殿。从这时开始,人们开始对两河文明时期的建筑投以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