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艺耀东南(第9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寿山石雕传承展亮相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该展由福建省文联、中国民协中国寿山石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承办。展览将持续到11月2日。
对话
「可喜答卷」
石道手工艺:
经过三十余年孜孜不倦的艺术积累与沉淀,您已在寿山石雕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同时,这些年您还致力于传承寿山石雕技艺。那么,在您看来,“艺耀东南——福建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艺术作品传承展”是否是对过去这些年艺术探索与传承的一个总结,您决定参展的初衷是什么?
郑幼林学生作品
(陈祥清、刘批、林志良、郑嘉诚、张训平、朱志雄)
郑幼林:
在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举办的“艺耀东南——福建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艺术作品传承展”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今年是建党百年,为党献礼,在这里举办传承专展,对我来说是一种荣耀!本次展览不仅可以展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风采,还可以展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活力,作为一名国家级大师,我在做好寿山石雕创作的同时也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我的学生中,有省大师、省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级工艺美术师,他们取得一定的成绩,继续为寿山石雕刻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他们的力量。我认为作为一名“国大师”,应当在发展好自己的基础上,对行业有一些贡献,这个贡献不单单是培养学生,还要为整个社会塑造一个工匠精神。我觉得让我们传统的非遗项目寿山石雕进入高等学校和大、中专学校,通过在高校设立学科进行技艺传承和专业学术梳理,有了更系统的教学模式和教材,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一门专业手艺,进而触类旁通,不但能扩大学生的就业,社会和谐发展,而且能为传统的非遗的传承注入优秀人才和推动创新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是我们的使命。我们的使命不再只是传统的师徒传承,更重要的是高校的专业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和创新思路与企业结合共同打造文化品牌,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新能量和精神,以时代的审美价值观和世界观从新塑造传统题材,让它焕发生机和活力。对话
旧作与新作
石道手工艺:
那您这次的展览不仅有新作,还有一些旧作,是吗?《永远的红光》郑幼林作
郑幼林:
是的,新作和旧作都有。有这两年的新作,比如《永远的红光》《一叶红船映初心》等,都是以礼赞“建党周年”为题材、紧跟时代步伐的作品。当然,作品中也不仅限于这些新题材,还有一些传统的山水、人物和禅意题材,比如年创作的《金色童年》。近期有一件新作《抚琴赏梅》,以高士抚琴赏梅为主题,一位过着闲云野鹤般生活的隐士形象跃然石上。作品的原料为一块凹凸不平的芙蓉石,以白色为主,辅以小部分红色,我把红色部分刻成含苞欲放和怒放的梅花,白色部分刻成“白雪皑皑”的雪景,再从石料中取一块白色雕刻为一名“高士”,呈现了“高士坐于雪地上弹琴”的画面,整件作品是从王维诗《竹里馆》中获取灵感的,追求的正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意境。我们都知道,梅花是高尚、坚韧不拔、傲骨的品质,也是隐者高士的象征,它不惧风雪、高洁和坚贞不屈的品格,因此,历代的文人雅士都喜欢梅花,借物言志,借物抒情,也都把它当成人生的追求。这件作品是前不久刚完成的,将在本次展览中首次展出。除此之外,还有前两年创作的一件禅意作品《澄怀观道》,作品中,一位诗人独坐于悬崖之下,会让人联想起王维的诗《终南别业》,诗里有“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还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被称作“诗佛”,这首诗里的禅意正是我想要在这件作品中表达的精神追求。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渐渐地倾向于以“空旷”“宁静”“高远”等为精神意蕴的创作方向,《澄怀观道》《抚琴赏梅》等作品都有这样的一种精神内涵。《抚琴赏梅》芙蓉石郑幼林作
对话
「功夫在诗外」
石道手工艺:您曾效仿清末林清卿暂放雕刀、专习国画,并将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精神融入寿山石雕刻之中,那您经过一段时间对于国画理论与技法的研习之后所创作的作品与过去相比是否有一些不同?对于这些不同,能否展开谈谈您对寿山石雕艺术创作以及当前行业现状的一些理解与看法?《澄怀观道》芙蓉石郑幼林作
郑幼林:
我认为作为一名寿山石雕从业者,其艺术成长过程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打好基本功,因为只拥有天赋是不够的,只有掌握娴熟的雕刻技法,拥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把想要表现的东西很好地表现出来;二是多读书、多走出去看看,多思考,汲取本行业之外的知识,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功夫在诗外”。功夫之外的东西很关键,多看书,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才可能拥有浪漫的情怀和一颗“悲天悯人”之心,做一个对事物有深层次看法和理解。拥有这样的心境,周遭的一花一叶都可能触动灵魂,成为创作的意象。袁枚有一首诗叫做《苔》,诗里有“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花如米粒一般微小,却能像牡丹一样绽放,我们在诗里感受到了苔顽强的生命力,如何抓住这顽强的生命力,然后通过我们的作品,很好地表现出来,诠释出来,这是很关键的。年,我在文联研修院学习,有很多著名的老艺术家给我们上课,他们的成长过程都有一共同点,如:热爱生活、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和突破自我。那段时光更让我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圈内的一些年轻人只知道埋头雕刻,却不懂得抬头看路,这是需要他们自我思考的地方。人家都说了一个人不能埋头拉车,埋头拉车走路可能会走弯的,需要时不时地抬起头来看路,看一下我走的路方向对吗?。如果只是埋头雕刻,技艺再好,也会达到一个顶点,这个顶点很难突破,要想突破这个顶点,不是靠手艺和扎实的技法,而是靠思想和眼界,靠功夫外的方方面面去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学习使人开阔视野,能让人了解社会和艺术的表达。那些先贤和高人就像一座座灯塔,一盏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在研习中国传统绘画一段时间之后,对我而言,有一些石头,从前看来可能是弃之不用的石料现如今也能创作出佳作的好材料,比如《澄怀观道》,其原石凹凸不平,透、瘦、空,极不成材,但最后的作品却十分出彩,意境隽永。其实,每块石料都有它的生命,如何去发现、挖掘它的价值,然后以最佳的表现形式创作出来,那整个作品就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一件优秀的寿山石雕作品,其原材料的好坏占30%,人的智慧和创造占70%。原先刻的童子、弥勒、罗汉等等大多是比较饱满的,可以在手中把玩的,作品不大,品质不错,俏色也很好,但是它缺少那种意象的东西,缺少那种“超以象外”的东西。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过:“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以前我到过大足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还有麦积山石窟等等,在这些地方看那里的佛造像,总觉得刻得还不够到位,还不够精致,只能远观,走近看好像这个不对,那个不够细致,我们从事传统雕刻的好像都比他们刻得精细,现在回想起来,这是我当时的无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的研究与思考,后来我再次看到这些雕像的时候就觉得很是震撼,这些雕像作品都刻画了不同凡俗、神态超逸的形象,让人产生敬畏之心。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品有温度,有灵魂,会说话。我们希望行业人员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前面二十年做得不错,后期就靠知识储备、艺术修养和人生阅历积累,要不就很难突破了,想成为一个名家,太难太难了。手艺人需要放下手中的活,多读书,多到外面看看,看名家的经典作品,感受功夫外的东西。你看那些大家,哪一个不是刻苦学习而后游历四方,追寻创作灵感,很多大家的作品都是中西合璧,古为今用的。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琴师伯牙也是在大自然中领悟到琴乐的最高境界,终成大师。对话
「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石道手工艺:
您曾到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艺术馆参观雕塑作品,并在后来的寿山石雕刻创作中融进一些西方雕塑技法,对于这一借鉴,能否和我们简单地分享一下您的创作理念?《童子戏弥》荔枝洞石郑幼林作
郑幼林:
年,福州市经信委组织了我们几位寿山石雕刻家一起去欧洲考察调研。西方的雕塑较为写实,比例精准,注重力量感和个性的表现,比较张扬,如:大卫、海神、维纳斯等等。而我们东方则较为含蓄。在这次考察之后,我在创作上有了一些新思路,开始注重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以此增强作品表现力。写实注重的是现实对象,如人物的神态刻画,而写意则强调朦胧、疏密、虚实对比的运用,正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就像音乐一样,有起伏,有高亢,有低沉、也有疏缓。雕刻作品也需要这种韵律感和节奏感,将作品设计写实与写意的疏密、虚实对比相结合,综合运用技法与表现形式,作品便更具有张力和内涵了,让人回味无穷。对话
临摹
石道手工艺:
作为既擅长雕刻又精通鉴定、评估的寿山石雕界收藏家,您近年来已成为不少机构和个人的收藏投资顾问,那么从收藏的角度来看,您认为一件寿山石雕作品能成为佳作应具备哪些特点?《心定莲花开》高山石郑幼林作
郑幼林:
一个人既擅长雕刻又精通鉴定、评估,大多是经过了长期的学习与历练。我为什么会懂得鉴定呢,主要是因为临摹过许多前辈、高人的雕刻作品。很多时候,只有在临摹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到前辈们作品的精妙之处。临摹不仅可以学习到一些雕刻技法,还可以体会到作品的精神内涵。比如,只有在临摹的时候,才会明白前辈为何用这一刀法来表现一花一叶,或是一尊弥勒,才会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站着,这样坐着,这样卧着,原来是这样站着自有一份潇洒从容,这样坐着很放松、很适怀、也很自然,举手投足间都恰到好处。再比如“举杯邀明月”,作品中的李白为什么要用这个手势而不用别的手势,通过临摹才能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姿态和神韵。感觉自己在临摹的当下穿越了时空,达到与作品中的人物心灵相通的境界,进而与作者对话。因此,临摹在艺术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经过临摹之后,那些前辈的作品的技法与表现形式都深深地印在脑海中。至于评估,不能说很专业,只能说有一些了解。我们经常会去一些拍卖会和博物馆,在那里看到作品实物,长期的接触之后,对于作品的好坏,材质的优劣,艺术性的强弱,都有了一些价值取向。我们在评估的时候,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的,只能说,相对而言,作品的材质是一方面,名家创作更为重要。作品艺术性表现强,有价值,是艺术品,精品。以前我也收藏过一些老艺术家的作品,还有一些清朝的、民国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佳作,我们可以通过欣赏和临摹这些作品感受到方方面面,包括刀法、俏色运用、结构布局和作品的精神内涵等等。对话
由匠入艺
石道手工艺:
关于“由匠入艺”,您认为核心和关键在于什么?
《近水瑶山》芙蓉石郑幼林作
郑幼林:
核心和关键在于提升自我修养。“匠”只是拥有手上功夫,掌握娴熟的技法,比如说刻弥勒或是刻别的什么,只是会刻而已,称得上高级工艺美术师,但是“艺”就不同了,“艺”要有思想,要达到某种精神境界,要赋予作品精神面貌。成为“艺”是很难的,需具备一定水平的综合能力。“由匠入艺”的关键在于提升自我修养,只有提升自我修养,方能有所突破。在艺术探索的漫漫长路上,要多欣赏好的作品,多欣赏艺术精品,多向高人学习,增长学识,提升文化素养。就创作者而言,只有达到“艺”的阶段,才能明了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是什么,以及作品的精神内涵到底是什么,让人从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中去感受自己想要展现的意境。
部分参展作品
↓
郑幼林老师学生作品
(赖东生、林清廉、陆皓杰、严燃灯、陈一天、郑书喜、王孝平、陈庆增)
艺术家简介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福建省优秀人才“百人计划”技能大师福建省寿山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石雕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寿山石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福州市政协委员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郑幼林,年出生,启蒙于郭茂康先生,后拜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祖光。作品《其乐融融》《搏击》等三十几件作品获国家级“金奖”。作品《王质烂柯》永久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万象更新》《独钓寒江》《近水遥山》等多件作品永久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出版个人专著《寿山石弥勒雕刻艺术》《中国寿山石艺术郑幼林雕刻艺术》和《融古铄今——郑幼林寿山石雕刻艺术》作品集。年作品《其乐融融》荣获中国民协“山花奖”。年2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十部委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年10月21日在中国最高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举办“禅趣石韵—郑幼林寿山石雕刻艺术展”。
石道手工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