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艺术界有件大事,就是“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其中两件我个人比较关心的作品,此次都拍出了天价。不!确切说应该是因为拍出了天价,所以引起了我的关心和兴趣。
两件作品,一件为已故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的国画,一件为当代艺术家冷军的油画。一中一西,一个是“大写意”,一个是“超级写实主义”风格。前者以2.亿成交,后者以万落槌。
所以,赶紧去学画画吧!如果你还年轻的话。开启成功人生,指日可待!若你已经不再年轻,也请不要气馁,再不济还能让娃去学……
时常有朋友问我,让孩子去学绘画、书法等,将来走艺术道路靠不靠谱?我可以十分负责任地告诉您:学艺术,培养审美、陶冶情操很靠谱!但让娃长大走艺术道路,靠这个吃饭的话,这就要分不同情况对待了。比如说,如果娃是亲生的,那还是算了吧。
以上算调侃,但也确实道出了其中辛酸。艺术之路的确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得通的,真正可以出头者凤毛麟角。若满大街都是艺术家的话,艺术品也烂大街了,还值个什么钱?
艺术品有多贵?
艺术家普遍都是大器晚成。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对身边事物敏锐的洞察能力,更是难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因此像冷军这样中青年即有所成就的艺术家少之又少。
学艺术为什么这么难?这也好比问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会这么贵?价值究竟在哪里?以本次“嘉德秋拍”为例,冷军的油画《肖像之相——小姜》以万元起拍,万元落槌,加佣金成交价高达万元,贵不贵?很贵!但是贵不过梵高、高更,贵不过毕加索,更贵不过达芬奇。
冷军作品《肖像之相——小姜》同理,本次拍卖会近现代专场上成交的潘天寿作品《初晴》,两个多亿的价格听起来也很贵。毕竟这样的数字限制了大多数普通人的想象力。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潘先生的画作再贵,也贵不过他的前辈古人们的作品,包括吴昌硕、齐白石等。为什么?因为古画除去艺术价值本身,还有更多不可限量的人文价值。
潘天寿《初晴》艺术品为什么贵?
行文至此,有必要说明,本文不是宣教如何欣赏艺术,如何从审美角度认可它们的价值。而是建立在对艺术家作品普遍认可的前提之下,讨论人文产品的价值成因问题。
举个例子,您认为现藏卢浮宫的《蒙娜丽莎》价值几何?非要量化的话,我想少说也要上百亿美金吧?其实应该说,人类世界的许多人文遗产是无价的,无法用金钱衡量。金钱是什么?是价值的量化标准。而价值又是什么?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说法,是人类的劳动。而失去这些珍贵的人文遗产,人类用再多的劳动也无法重新换取,因而它们只能是无价的。
优秀艺术家的作品之所以具备这么高的价值,因为它们会变作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元素,这是根本原因。
而有些艺术品,从诞生之初就已价值不菲。其首要原因就在于学艺术难,学有所成更难!今天有不少活跃在艺术前沿的优秀艺术家被人们所熟知,他们创作出的优秀作品也被人们欣赏,为艺术界所认可。然而,你所不知道的是,在这个领域内还有更多的默默无闻者,终日也和他们一样努力探索、学习和实践。
学艺术有多难?
有太多伟大的艺术家,生前从未被认可,死后人们方才意识到他们作品的价值。高更如此,梵高如此,塞尚、莫奈都是如此。他们就像距离地球过于遥远的星星,只有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人们才会发现他们的光芒。
为什么会是这样?这便也是艺术家不同于常人的地方。他们具有独特的艺术领悟力,又具备捕捉艺术意象的敏锐性。因此他们不仅善于发现和创造美,更具备超前的审美意识和超凡的审美理解能力。这就是为何我们会看到他们之中有些人的作品奇异、怪诞、甚至荒谬和难以理解的原因。
冷军《肖像之相——小姜》局部艺术创作的难度,首先体现在技法上。无论绘画、书法,或是其他艺术门类,学艺之初,单基本功就要练上很多年。即便功成名就,也不可轻易停止这方面的练习。所以,要想学有所成,除天赋外,就只有勤奋。甚至需要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不懈,一曝十寒肯定不行。真正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和勇气。
然后呢?就可以成功走向人生巅峰了吗?不见得,也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且为大多数情况。
以冷军为例,他走的是超写实主义路线。先不说艺术,单这种超级写实的技术水平,就不是随便哪个画家可以轻易达到的。冷军所追求的是画面效果的精细入微,如这次成交的作品《肖像之相——小姜》,画中模特的头发、皮肤毛孔,以及所穿衣服的质地特征,包括每根纤维和绒毛都是纤毫毕现的。
冷军《肖像之相——小姜》局部然而,这里有个问题,艺术就是“画得像”吗?就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现实吗?如此为何不用照相机,不用摄影技术?是像素不够?答案当然没这么简单。艺术毕竟不是技术,或者更确切地说,不完全等同于技术。超高像素摄影技术与超级写实主义绘画艺术的最大不同在于:后者需要以艺术家的眼光和审美去提炼和取舍,而非再造一个现实。
冷军《肖像之相——小姜》局部潘天寿的画为何比冷军的贵?
冷军这样一幅画需要画很久,有些作品从立意到完成甚至要花一年以上的时间。
再说潘天寿先生的《初晴》,因其原本是为杭州西子湖畔的华侨饭店而作,所以尺幅较大。相信作画用时也不会太短,但相对于冷军的油画,完成时间肯定要快得多。那么为何他的画作更贵呢?这就是我在前文说过的,艺术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于技术,不是以制作工艺的复杂程度和“生产”周期长短为标准确定价值的。
潘天寿《初晴》局部艺术品固然也是商品的一种,按照马哲理论,它也凝聚了艺术家的劳动。然而,这种直接劳动价值与艺术品的人文附加值相比的话,就微不足道了。
抛开二人作品的审美价值高下不说,潘天寿先生为作古之人,他的作品数量恒定,或者说只会越来越少。而冷军健在,且处于艺术创作的高峰期,后期自然还会有大量的高水平作品问世。如此看来,潘先生的作品拍价更高也是合情合理的。
潘天寿《初晴》局部况且就算以劳动价值衡量,冷军的油画,我们能看到的是艺术家较高强度的直接劳动付出。而中国写意绘画,有时候我们可能看见的却是:一些画家只需些许功夫,在宣纸上寥寥数笔,其作品便可能价值连城。这是因为,你只看见了他的表象,却没见过这种表象背后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辛苦付出。
结语:艺术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每件艺术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的价值也体现在其“不可再造性”上。我之前曾发过一篇介绍王冬龄书法艺术创新的文章。艺术创新的尴尬:王冬龄未必“乱书”,外行却屡屡“乱批”留言中不少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净是:“王教授若能再写出一幅一模一样的字我就服他。”这是多么可怕的认知啊!然而这并非个案,在很多普罗大众的观念里,艺术就是一种可以被无限复制的“高超技术”。
潘天寿《初晴》局部可以被复制重造的只能是工艺品,绝不是艺术作品。前几年曾曝出画家范曾在工作室内流水线作画的新闻,遭到不少人的诟病。其实,潘天寿的《初晴》,当初也不止作了一幅。但是,即便再高明的画家,针对同一个题材,使用同一种构图方式,给他同样的绘画材料,也不可能画出两幅一模一样的画作来。这便是艺术的神奇之处。
传为范曾“流水线”作画的照片所以,人类所创造的艺术,是人类文明成果的见证。每一件优秀作品,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它们不仅在人类世界、在地球上独一无二,即便到了太空,冲出银河系,全宇宙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
这就是艺术的价值所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