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拥以长眠——《陶棺上的夫妇像》
从前埃及人把死看成是灵魂出走,造了金字塔;希腊人则认为死亡是恶鬼附身以致肉体毁灭,要塑造全身像;伊特鲁里亚人则把棺与墓作为死者灵肉的共同归处,因而创造了这种把死者肖像刻在棺椁上的殉葬品——朱伯雄
▲《陶棺上的夫妇像》公元前6世纪
伊特鲁里亚文明滋养了罗马文明,被视作罗马文明的“曙光时代”,其雕塑艺术对罗马雕塑同样起到了重要影响。
▲所有夫妻之间的距离并不相同
伊特鲁利亚人认为,阴间的生活是地面上现世生活的延续。
伊特鲁利亚艺术不仅像古埃及和古希腊的墓葬艺术一样,描绘出阴间那等待着死者的幸福生活,而且让人产生这样一种印象,坟墓中的死者是去参加一场阴间的盛宴,就像在世时一样。
▲《陶棺上的夫妇像》
这种墓葬纪念物的设计理念后来为古罗马人所传承,并在文艺复兴的样式中得到了延续。
伊特鲁里亚的肖像雕塑起源与丧葬文化有关,最初伊特鲁里亚人流行火葬,并创作出了房屋型的骨灰瓷。
▲《新郎和新娘》(UrnadegliSposi),描绘了两名老年夫妇
在许多公元前7-6世纪间的伊特鲁斯坎人的坟墓中,常常发现有陶制或石制的死者雕像,它们或耸立在骨灰罐的上面,或横卧在石(陶)棺的盖子上,或者是单人、或者是双人,头像、胸像、全身像均有。
▲单人横卧石棺
一个个性格独具、栩栩如生,简直就像今人习惯在骨灰盒上安放的照片一般。
▲《伊特鲁里亚石棺》公元前3世纪,卢浮宫
伊特鲁里亚人的葬棺,根据死者的身份地位,也往往使用不同的材料,基本可分为陶、石、铜三类,每类又各有火葬用的骨灰罐和土葬用的方形棺两种不同的形制。
▲《配偶的石棺》卢浮宫
《陶棺上的夫妇像》是此类艺术中的杰出作品,它出土于意大利中部的基维多里墓葬中,发现时已破碎成多块碎片,经过精心修复,才得以重放光彩。
陶棺长度达1.8米,带有纹样撑脚,棺盖被塑造成一张床的样子,在床头部分匠人还特意制作了几道皱褶,以展示床铺的柔软质感。
▲男主人双手拥着自己的爱人
棺盖上塑有斜卧相拥的夫妇像,人物靠在枕头上,宛若躺在自己的床上一般悠然自得,男主人双手拥着自己的爱人,头部微扭,并不是看向正前方,在姿态上显示了逝者亲密无间的人物关系。
妻子头戴一顶翻边帽,脚上穿一双翘头的鞋子,着装服饰皆体现了伊特鲁利亚的民族特色。
▲妻子头戴一顶翻边帽
在雕塑构图上呈现庄严的三角式构图,充分地显示了人物形象的表现力。但人物脸部的刻画依旧是希腊古风时期的程式化微笑,形体和动态也略显僵硬,可以看出早期艺术形式的古拙和技巧的不娴熟。
由于采用了爱奥尼亚艺术的造型结构和表现手法,这件雕塑一度被推测是由希腊人所作,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古风时期的程式化微笑
它的作者虽然遵循了希腊古风时期的传统风格式样,却展现了比古希腊人更为高明的创作技巧,精心设计了一种富于情感的、自主的艺术风格(不过其表现力受到了当地对赤陶大规模的娴熟使用的制约)。
其特点是对现实生活尽可能贴近,以直观的理解和情感的共鸣,刻画出现实生活真诚而充满人情的一面。
▲《陶棺上的夫妇像》(背面)
夫妇像不止出土了一尊,例如年意大利武尔其发现的《石棺盖上的夫妇》等,这些石棺上的雕塑,夫妇二人雕像大小基本相同,可以看出在伊特鲁里亚文明中,妇女的地位并不低。
▲《石棺盖上的夫妇》,公元前–年
关于《陶棺上的夫妇像》
是伊特鲁里亚雕塑中最具有特色的样式之一;
塑造了一对夫妇斜卧在床上的形象;
人物带有古风式微笑;
雕塑呈现庄严的三角构图;
以直观的理解和情感的共鸣,刻画出现实生活真诚而充满人情的一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