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卢浮宫 >> 卢浮宫优势 >> 正文 >> 正文

苏州博物馆贝聿铭大师的杰作

来源:卢浮宫 时间:2025/4/18

年10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设计者为著名美籍华人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老的作品以公共、文教建筑设计为主,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日本美秀美术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苏州博物馆是贝老在中国留下的“封刀之作”。

贝聿铭,年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幼年生活在苏州四大园林之一的狮子林,深受江南古典园林的影响。

苏州博物馆奠基时的画面

新馆建筑面积1.9万㎡,充分尊重所在苏州街区的历史风貌,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

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在局部二层,高度16米。“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建筑珠帘合璧,集现代化馆社建筑、古建筑、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几个简单的“几何原理”,呈现出复杂的结构,东长西短H型的建筑物,有两进的庭院,主厅是一个八角形的建筑物。贝老把古苏州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改成灰色的花岗岩。这种花岗岩产于内蒙和山西交界处,材质坚硬,颜色黑中带灰,淋雨时是黑色,日晒后却呈灰色。青色花岗石材既便于护养,又与苏州的粉墙黛瓦格外协调。

以往园林用的木梁和木橼被现代开放式钢结构代替,结合白墙灰瓦的苏州园林特色。

建筑物内部,类似钻石切割的线条。与地面的造型,遥相呼应。

地面上两个正方形旋转45°相结合,放射出来呈现的八角面,经过八角面几何的拉伸和切割,形成了建筑物,网状钢材不仅起到支撑承载的作用,也给整个空间赋予了灵动。

大厅顶部都会有一个超级吊灯。这样的手法是贝聿铭的标志性手法。我们可以在他以往设计的美术博物馆、银行的大厅作品中,一睹风采。

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结构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过滤进入房顶的阳光光线。“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老的名言。

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亭及各个不同展厅的玻璃内顶上可以看到这个设计概念,使博物馆充满了温暖柔和的阳光。

苏州博物馆最经典的苏州园林设计就是馆内的轩窗设计。古人认为“开窗莫妙于借景“,通过轩窗来“造景”。

此处布置了轩窗小景,左侧放置太湖石,右侧栽种石榴树,而小景是有生命的,随四季变化一季一景,将建筑之美和自然之美结合在一起。

山水画有一种“远无皴近有皴“的画法,贝老设计参考的是宋代米芾的《云雾山图》。

苏州博物馆这处场景用石头叠出了“远墨轻近墨重”的大气磅礴的远近感。

‖墨戏堂宋斋‖

墨戏堂宋斋按照宋代《营造法式》,采用传统施工工艺,使用青石、编竹夹泥墙、茅草等材料。房内摆设,根据宋画模仿宋代古家具及厅堂陈列。

贝聿铭把“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思路完整地表现出来,将古城风貌和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

苏州博物馆既是苏州的,也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9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