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卢浮宫 >> 卢浮宫优势 >> 正文 >> 正文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来源:卢浮宫 时间:2023/2/20

“如果艺术家不是没头没脑地埋在他的作品里,像罗马传说中的哥多斯冲入火山的裂口像兵士不假思索地冲入堡垒;如果艺术家在火山口内不像地层崩陷而被埋的矿工一般工作;如果他对着困难呆着出神,而不是一个一个地去克服,像那些童话中的以理服人,为了要得到他们的公主,把层出不穷的妖法魔道如数破尽;那么,作品就无法完成,只能搁在工场里腐烂,生产不可能了,艺术家惟有眼看自己的天才夭折。”——巴尔扎克

现代法国小说之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巴尔扎克为我们讲述了艺术的产生,并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艺术”这个词太美,似乎在生活之上,美得高不可攀。所以,以往我们认为艺术和我们的生活没有一丁点儿关系,也从来没有想过:原来我也可以欣赏艺术。

当我看到《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这本书的时候,突然就打破了我以往对艺术的认知。一幅艺术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准确的说出它代表着何种艺术流派,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伟大愿景。我们只需要去感受,感受艺术作品传递出来的情感,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视觉盛宴。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的作者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是法国艺术史学者,现为卢浮宫学院当代艺术课程教师,同时担任“如何欣赏画作协会”的长期管理者和讲师。她还多次受邀担任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多家博物馆顾问。

这本书其实是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为大人创作的一本儿童艺术启蒙读物,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艺术的启发,通过艺术学会辩证的思维逻辑。

书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导大人如何放下成人的成见,站在孩子的视角来看待艺术;第二部分则是29幅精美的艺术作品,并且根据不同年龄,由浅至深的为我们解析了每一幅艺术作品。

1、从孩子的视角看艺术作品

以前,在看到一幅伟大艺术家的作品时,我们都竭力的想去回忆这位艺术家的标签有哪些?是什么流派?他还有什么其他著名的创作吗?他获得过哪些成就?他对艺术的发展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不可否认,如果我们能全部记得这些内容,一定会让旁边的人惊叹,并为我们鼓掌。但是,孩子在看到一幅艺术作品的时候,可不会对这些信息感兴趣。如果你强行填鸭式把这些信息塞进孩子的脑袋里,我想孩子以后估计不会再乐于去欣赏艺术了。

作者在书中给我讲了几个和孩子一起欣赏艺术必备的“素养”,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点便是,我们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从孩子的视角去看艺术。

一个5岁的孩子在艺术作品中会看到什么呢?他们会看到作品中的人物状态,衣服颜色,场景细节;一个10岁的孩子,他可能会针对作品的内容提出许多疑问,而再大一点的孩子,或许才会想要了解作家是属于哪个艺术流派。

2、相信我们的孩子

我们很多时候,着急想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的信息,其实是不相信孩子的一种表现,甚至连欣赏艺术这件事也一样。

这样的场景我们身边经常会出现,妈妈和孩子一起在看画册的时候,孩子还没有做好准备,一旁的妈妈就着急的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里有一朵花?为什么那个人会是这样的动作?再看看孩子,看似沉浸在绘画作品中,实际上有可能他在发呆,或者为了努力跟上妈妈的节奏,而眉头紧锁,看起来很吃力的样子。

罗曼.罗兰告诉我们,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

我们也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够在艺术作品中找到那份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如果他们向我们寻求帮助,开始提问的时候,再给予解答和引导也不迟。

3、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存在艺术

俄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冈察洛夫说:“要知道艺术家只有通过想像才能获得自然界的真实!”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艺术是纯粹虚构的,相反,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们的想象也是以生活为基底色,在上面布上绚丽的色彩。

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存在艺术,就像《盲女》《雨天的巴黎街道》《拿破仑在办公室中的像》《歌剧院的乐队席》等,都是截取生活中的一幕,透过作家的创作展现在我们面前,于是便成了艺术。

我们给孩子讲艺术,其实就是在给孩子讲生活。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引导孩子去欣赏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帮助孩子简历里批判性思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儿童艺术启蒙读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