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是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代表作有《蒋勋说红楼梦》《美的沉思》《孤独六讲》等等。
蒋勋年轻的时候曾在法国留学,也在卢浮宫做过兼职导游,向世界各地的游客讲解艺术之美。
有一次当他带团讲解维纳斯雕像的时候,有一位老太太突然问他“这是谁的老婆?”当时他并没回答这个问题,但就是这个问题,向他提出了灵魂般的拷问,如何让普通大众去了解“美”和“美的历史”?
这些激发了蒋勋后来要向普通大众去宣讲艺术之美的想法,《蒋勋的卢浮宫》随之出品。
卢浮宫是巴黎最重要的博物馆,在世界博物馆中都数一数二,它位于巴黎塞纳河右岸,里面经常性陈列的藏品达件。
卢浮宫几年前我去过,因为是跟团旅游,参观的时候只有1个多小时,我一路小跑着去找三件镇馆之宝并合影,琳琅满目的展品真是让人应接不暇,想全部刻进脑海里,拍进相机里,却感到时间完全不够用。
现在,留在记忆中最深刻的词就是“匆忙”。
当我找到第一幅镇馆之宝,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看到的是眼前乌泱泱的人群,人头攒动的挤在“蒙娜丽莎”的前面,这幅画比我想象的要小很多。
挤进人群,仔细地端详这幅画发现,蒙娜丽莎没有眉毛,并且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看她,她都仿佛正在看着你,无论你笑与不笑,她都在向你保持神秘的微笑。
这个微笑的原因,至今还吸引着当今的人们去探寻。还有吸引我的是人物背后朦胧的山水,真有着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对“蒙娜丽莎”匆忙一撇后,赶紧去寻第二件镇馆之宝,雕塑《维纳斯》,一路小跑,穿过陈列众多的艺术品走廊,终于站到了她的跟前。
《维纳斯》雕塑身高2米,当时我就被震撼了。一尊雕塑把人体肌肤的纹路呈现得如此的逼真,从后背看,她的脊椎就像一枝莲花的茎,一直到颈部,简直就是一条充满韵律感的线条。
这个雕塑呈稍息的姿势,体现了一种优雅之美。这曼妙的身姿和优雅的神态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
掩书冥思。如果我是在旅行之前遇到这本书,那就可以更加从容,更加有重点地去欣赏艺术品的美了吧。
整本书就像一串美术发展史的珍珠项链,每个时代的重量级作品就是这条珍珠项链上的璀璨珍珠。
作者按历史的时间发展顺序去讲解每一历史时期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作者的生平、创作的背景和艺术品背后的故事。
比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拉斐儿、威尼斯画派的提香、日耳曼画派的丢勒、佛兰德斯画派的维米尔、伦勃朗等等,让人很快能捕捉到每个历史时期的绘画重点,及绘画背后的文明。
卢浮宫是一座艺术殿堂,一个人花上一辈子的时间,都不一定能全部欣赏完全部的艺术品。
去过的人都有着时间不够用的感受,没去过的人恐怕也在思考着,如何用最快的时间能领略完全部的展品。
在这本书里,蒋勋却告诉我们去卢浮宫,除了看,重要的是舍得,有舍才有得。
他说“看到一件,感受到了美,就告诉自己,值得了。美,只对看到的充满欢喜感谢,不会计较看不到的部分。在卢浮宫,给自己最大的提醒就是——不要计较自己错过了什么。”
一下子让人从欣赏美的角度提升到了对哲学的思考。人生亦是如此,做好当下最重要的几件事,并为之奋斗也就是在成功的路上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一部国内的纪录片,名叫《当卢浮宫遇到紫禁城》。
如果说卢浮宫是西方文化的代表,而故宫正好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国悠久文明的最高成就。游览卢浮宫便是在西方的文化中感受不同文明带来的碰撞与融合。
而探访故宫就是在寻求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信仰。两者加在一起,其实就是一部东西方的文明史,更是人类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无论你去过或是没有去过法国的卢浮宫,当你阅读时,这本书都能给你带来一种美的体验与惬意。
正如蒋勋在书中告诉读者“美是奢侈的,因为需要时间积累。需要从贪婪地狼吞虎咽,慢慢地转变为看一件作品,感受一件作品,心中只被这一件作品充满,有共鸣,有满足,有喜悦。”
《蒋勋的卢浮宫》正是这样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