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卢浮宫 >> 卢浮宫资源 >> 正文 >> 正文

伪装的现实王兴伟的艺术实践永樂2

来源:卢浮宫 时间:2025/5/5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如何治疗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艺术家王兴伟在M50工作室中,年

在梳理和探究王兴伟的创作历程时,“现实主义”是一个关键线索,“库尔贝”是触发词,《无题(打石工)》是代表作。

出生于年的王兴伟,在20世纪90年代初选择成为职业画家,开始在创作中挪用中外艺术史中的经典图像,以扮演、挪用、虚拟、假借等手法,用写实的风格描画具有时代特征的个体生存状态,同时用一种讽刺且幽默的态度质疑现实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将新图像连带出的文化多重性展露无遗。在他的绘画中,有艺术史中经典的场景与姿态,有身边人熟悉的面孔,有生活感十足的街景,没有任何凭空捏造,却充满了疏离、陌生和错位感,让人想到超现实主义作品中规矩的技巧和天马行空的想象。不过,比起追究形象的真正出处和原始环境,艺术家从缺乏必然联系的并置图像里获取长期的灵感、制造偶然的想象也许更加重要,正如王兴伟自己所说:“我要放弃对绘画性的追求,让我的作品传递意义和观念。”

LOT王兴伟(B.)无题(打石工)

年作布面油画

.5xcm

签名:WXW0

出版:《中国》,DAMIANI,5年,P

《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年,P12

《王兴伟》,麦勒画廊,6年,图版

《王兴伟》,UCCA,年,P

《东方艺术》,年1期,P97

《艺术品鉴》,年25期,P

展览: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北京;Albright-Knox美术馆,布法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安德森美术馆,布法罗,美国,5年

王兴伟,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年

王兴伟在上海2-8,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年

王兴伟,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年,展览现场

图像的逻辑

20世纪90年代,王兴伟创作了一系列以艺术史经典作品为“背景”的油画作品,从自画像这一视觉因素入手,以一种自我嵌入的方式展开了他和艺术史之间的对话,通过图像逻辑和文本关系的再造,完成了对当下生活与社会的梳理、质疑和反省。

留存在艺术史中的经典作品,不仅具备形式和技巧上的独特性和超越性,更重要的是它们富有跨越时代的思想性和丰富性,这一特征为王兴伟的创作提供了重塑绘画的基础。《桃源》(年)直接套用了尼古拉·普桑《阿卡迪亚的牧人》的场景,延续了经典作品对生命的追寻和等待这一话题的讨论,借喻理想生活与现实机遇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

王兴伟,《桃源》,x29cm,年作,香港佳士得6年5月28日Lot.6,成交价:HKD5,,

尼古拉·普桑,《阿卡迪亚的牧人》,xcm,-年作,卢浮宫藏,法国

《上升》(年)的画面构成与提香的《乌尔宾诺的维纳斯》相互关联,这幅经典名作接续了乔尔乔内《沉睡的维纳斯》对女性身体的刻画,后续影响了马奈创作的表达个人感受、象征思想自由和挑战世俗标准的《奥林匹亚》,到了王兴伟的笔下,他不仅把田园牧歌式的背景改成房间一角,更是戏谑地模仿了维纳斯的身形神态,带入对情绪表达、他者凝视的反思与质疑。

在观看和阅读王兴伟的作品时,与其是说在解读图像显现出来的逻辑,不如说是在寻找艺术家隐藏在图像之中的观念。“绘画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赋予造型的基础概念和逻辑”,这是王兴伟对绘画本质的认识。正如在《兔子的证词》(年)中,艺术家要表达的观念成为串联经典图像和自画像的线索。前者用一个重构的画面与经典作品形成视觉上的对峙,把自己作为臆想场景中的主角,表达对博伊斯观念艺术的警觉。

王兴伟,《兔子的证词》,.5xcm,年作,

香港苏富比9年4月1日Lot.11,成交价:HKD5,,

约瑟夫·博伊斯,《如何向死兔子解释图画》,年作

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说,视觉是最有力的传播工具,大众不再追求事情的真相,只需要简单的看图说话。王兴伟正是在这种“看图说话”的过程中,基于经典作品和当下的视觉经验,拓展出一系列图像的新逻辑,建立起和艺术史、艺术世界以及艺术秩序之间的另类关系。他并非要超越经典,而是锁定图像和观念,用一幅画唤起另一幅画,引起对事实和真实性的疑惑和深思。这在《无题(打石工)》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马塞尔·杜尚,《大玻璃》,-年作,费城艺术博物馆藏,美国

王兴伟,《可怜的老汉密尔顿》,x.5cm,年作,中国嘉德9年6月日Lot.,

成交价:CNY21,,

马塞尔·杜尚,《L.H.O.O.Q》,年作,费城艺术博物馆藏,美国

谁的现实

永樂携手富艺斯在秋拍「览胜——现当代艺术夜场」中为大家呈现王兴伟的《无题(打石工)》,此作无论是从名称上还是图像来源都毫不避讳与库尔贝经典名作《采石工》之间的紧密关系。在介绍这件作品时,王兴伟表示相较于20世纪90年代借用艺术史中的图像表达文化立场,《无题(打石工)》的图像组合是一次“无意义的搭配”,展示了无意义的幽默感,透露出一种似是而非、言之无物的无厘头感。他将自己加入到画面里,不仅占据视觉中心,还以一副“胸口碎大石”的杂耍姿态破坏了经典图像视觉中心应有的崇高感,同时被破坏的还有库尔贝现实主义的主题与观念。

《无题(打石工)》(局部)

《采石工》是库尔贝创作于年的一幅社会现实主义作品,一名年轻的农民和一个老年农民正在将石头打碎,展示出当时贫苦人民的艰苦劳动。库尔贝笔下的“现实”是个体的感官和感知对世界的直观反应,更多代表了艺术家选择的自由和主动性,其中的“真实性”更倾向于历史的真实。显然,王兴伟的作品不止于此。

居斯塔夫·库尔贝,《采石工》,xcm,年作,德累斯顿历代大师画廊藏,德国

在《无题(打石工)》中,观众可以迅速捕捉到经典作品中的元素。堆砌的碎石堆和绿色的草丛,单腿跪地奋力挥舞石镐的采石工,远方若隐若现的天空……画面从构图安排、色彩运动到写实的表现手法,都和《采石工》保持一致,带有着一种质朴的现实表达,重新安排的两个对称的采石工,也延续了王兴伟上世纪90年代这一系列的惯常手法。调侃和戏谑来自王兴伟自画像中半裸上身的姿态。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颇为常见却很少在艺术作品中被描绘的姿态,在这里姿态本身即是绘画的态度和观念,当下和历史之间并置的元素是清晰,但结果却是模糊的,图像之间的相互引导和激发并没有让叙事线索更加明朗,反而让人想到更多相似的视觉经验和作品,同样很难从中看出作者的态度。在现实表达的画面中,每个人物造型所能承载的信息和他们能关涉的意义都被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来,信息和意义透过画面传递出来,不断向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进行发问。

《无题(打石工)》(局部)

何为现实以及如何表现现实这两个问题在这里呼之欲出。王兴伟把现实主义看作是一个“交换平台”,把它当作信息转换的媒介,“它像一个银行,有港币、欧元和人民币,有各个国家的货币系统”。现实主义不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功能,“我把它归结成:王兴伟命名的库尔贝主义。……现实主义这个概念貌似中性、没有介入,实际上并非如此。”“我的现实主义有点像photoshop平台,把不同的东西都伪装成现实主义,这样方便对接。”

被折射的真实

年是王兴伟从辽宁举家迁居到上海的第二年,与家乡小城完全不同的都市景象以及上海当时蓬勃的都市化进程都带给艺术家全新的视觉感受和生活体验,这一年他创作了《无题(打石工)》,不可避免地开启了自身的图像实验。他在风格多样的表象下始终坚持构建一种智性表达,戏谑中仍然暗藏严肃,画面中被改变的是外部世界的形态,而非艺术家对生活趣味的捕捉和对真实的审视。

王兴伟在上海2-8,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年,展览现场

“每位画家都以自己的方式概括了绘画史”,德勒兹的这句概括同样适用于王兴伟的绘画实践。在他的创作中,中西方绘画史上的经典的风格流派如走马灯般川涌而过,一些主题和图像被创作者的趣味留下,一边用于撕开真实的“假面”,一边用于“伪装”出另一层面的真实,同时哺育着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9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