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计划五一假期前往敦煌莫高窟的市民秦先生,因为疫情一个多月守在位于漕宝路上的家中,“好在文博资源数字化进展很快,在家里也能找到不少文物资料,有些资源和服务比现场看还要周到。”
近年来,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纷纷将馆藏资源数字化转化并向公众开放。借助数字技术,一些文物和艺术品甚至能展示出背部、底部乃至内部等展出时不易被观察到的细节,就连文创产品也由原先的冰箱贴、水壶或是雪糕朝虚拟数字藏品nft迈进。
看起来优点多多的虚拟博物馆,有朝一日会替代线下展览吗?
不到博物馆亦能享受丰富文博资源
受疫情影响,上海博物馆已于3月10日起临时闭馆至今。就在闭馆之前,上海博物馆为迎接今年建馆70周年策划的大展之一“盛世芳华——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刚刚开幕。不过在上海博物馆的网站上,参观者依然可以看到这场展览中的多件文物。
例如此次展出的南宋时期《王文公文集》,通过电脑屏幕能将文集页面放大,观看其中的细节。“纸制文物展览的限制条件很多,灯光不可能太亮,展示角度也有限制。”秦先生说,通过网络则将文物的细节完整呈现。
即使在博物馆展厅看《王文公文集》实物,也很难比线上版更清晰(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网站)
不光是高清图片。上海博物馆还为其中件文物制作了集导览视频。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点开“景德镇窑五彩云龙纹罐”,就能听到上海博物馆讲解员袁子仪娓娓道来这件文物的工艺和特色:“基本色调以红黄蓝绿紫五色为主”“花纹图案施于瓷器釉上,再二次入炉,经过中低温烘烧而成”。瓷器上的花纹也在变化,“元末明初较粗犷豪迈的龙纹形象,逐渐发展成俊俏洒脱的风格”“主要有戏珠龙、团龙等形式,多与祥云、宝珠、花卉等图案配合”。
将馆藏文物数字化并在线公开展示,或将常设展览、重要展览以vr形式再现,正逐渐成为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的“标配”。
在上海博物馆网站上,“沧海之虹:唐招提寺隔扇画展”“美术的诞生:从太阳王到拿破仑”“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等此前曾吸引大批市民排队欣赏的展览,都得以复制保留。在三星堆博物馆的vr展厅,参观者可以感受独自面对青铜神树的神秘感。而在敦煌研究院的网站上,也能转动鼠标全景式漫游整个窟内壁画。在建国西路上拥有自己设计工作室的袁先生是博物馆网站的常客:“除了动鼠标不如脚走起来那么顺,这些线上展厅就是完整复制了线下展览。”
线上展陈“角度”更刁钻
虽然没能前往敦煌,但秦先生还是陆续在家再次欣赏了敦煌莫高窟的诸多文物。“现场参观受到光线等诸多因素影响,很多细节其实是看不到的,还有些地方出于保护游客无法参观。”秦先生坦言,从“观赏文物”的角度,线上资源甚至比实际参观感受更好,“比如洞窟壁画,有些游客会带着望远镜看;但在网站上,这些数字化的壁画可以放大,就连神像上的衣服褶皱线条都能看清楚。”
线上资源可以放大看到敦煌壁画中人物衣服褶皱线条(图片来源:数字敦煌网站)
不光是敦煌壁画上的衣服褶皱。在湖北省博物馆的数字化文物中,部分文物影像已经制作出3d版本,转动鼠标即可看到文物的各个角度:无论是口径53.5厘米的镬鼎的足底,还是通高50.5厘米的长枚甬钟内壁,这些在实物展览中根本“不可能”看得到的角度与细节,都得以完整呈现。
而让许多参观者更津津乐道的,则是研究人员的专业导览。去年开幕的“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虽已闭幕,但线上却邀请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副研究馆员陈洁,讲述“把中国瓷器放到欧洲的环境下讲述”的策展创意。上海博物馆临时闭馆后不久,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也曾为观众在线导览。而在年疫情期间,包括故宫、布达拉宫、大英博物馆、凡尔赛宫和卢浮宫在内的国内外著名博物馆,纷纷推出过“云导览”,专家们介绍了不少容易被参观者忽略的细节。
“馆长为你做导览,多少博物馆能常态化?”秦先生坦言,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9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