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
年5月17日,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岁。贝聿铭被人们誉为『现代派设计大师』,也曾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贝聿铭的主要代表作品有香港中银大厦、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北京香山饭店等。为进一步了解这位传奇建筑大师的成就和当今建筑领域的发展,凤凰网文化独家连线日本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请他来讲一讲这位建筑大师的作品到底有何特别,在采访中,青山周平说:“贝聿铭在法国做的卢浮宫的项目,给我很多灵感和勇气,让我觉得我也可以这样做。”
贝聿铭与卢浮宫金字塔
凤凰网文化:您之前也在苏州改建过贝聿铭家族的贝氏老宅,想请您以建筑设计师的身份评价一下贝聿铭先生在建筑领域的地位。他一直被大家称为“现代主义最后的大师”,如何理解现代主义这个概念呢?
青山周平:我之前有机会做一个这样的改造,那是一个苏州的老院子,它是贝聿铭家族原来的住宅。贝聿铭先生在巴黎做金字塔的时候,他做的是一个玻璃的金字塔,他没有按照法国老建筑的逻辑去做,他是很现代的玻璃的东西结合在一起,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卢浮宫完全有另外的价值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价值,玻璃金字塔也变成历史的一部分了。
我觉得他的这种做法,让我改造他家族房子的时候有一些启发。因为我是日本人,我没有办法按照苏州人的方式去做。我为什么要按照苏州人的方式去做呢,如果按照苏州老房子的方式去改造,我觉得有点太假了,因为我是日本人。我作为日本人,通过现代的方式来改造它,这是现代的思维,从国外过来的思维,跟当地的老房子有一些碰撞。
他在法国做的卢浮宫的项目,给我很多灵感和勇气,让我觉得我也可以这样做。我做了苏州老房子的改造,后来很多人也说挺好的,但也有很多人说不好,有很多争议,一半一半。卢浮宫的改造当时也引起很多批判,并不一定所有人都赞同改造方式,但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所以虽然我也没有见过他,但我自己觉得有一些连接的感觉,有一些共鸣的感觉。
青山周平改造的贝氏老宅
我觉得他也不一定是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因为日本还有一个槙文彦,91岁,跟贝聿铭先生差不多的年代,贝聿铭先生比他稍微大一点,但他们的年代是影响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一代。
槙文彦
凤凰网文化:怎么样定义现代主义建筑呢?有什么特色?
青山周平:最核心的重点是通过功能来确定建筑的造型。大概20世纪开始,最大的影响是五个空间的因素,这是确定现代建筑主义的一种氛围。这种改变跟技术和材料有很大的关系,过去的时候欧洲的建筑都是用一个一个石头堆积起来做的,这样的材料整体的空间比较重,没办法开很大的窗户,没办法把建筑抬起来。现代建筑,出现了钢结构、玻璃、混凝土,这样的一些技术和结构让西方的建筑开放了,可以做很大的玻璃,建筑就可以抬起来了。
这种通透的、开放的建筑,是现代建筑的一种特点,是跟技术的发展改变、新结构材料的发明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都是19世纪末、20世纪发生的事情。当然包括电梯也是差不多这个时代发现的,电梯让建筑持续化地发展。这些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建筑有关的技术,让原来石头的很重的建筑改造改成玻璃的、钢结构的、混凝土的、很轻的、比较高的状态,这是现代建筑主义最开始的特点。
对于贝聿铭先生来说,他比较擅长用的材料是石材和玻璃。这些石材也不能算现代的材料,但是他的用法是很现代的,因为他用的石材都是外挂的,不是堆起来的,不是那种原来老的方式,他是把石头挂在墙面上,就是以石材的幕墙的方式来做,然后很理性地用几何形来表达他控制整体的造型。这种理性的态度、使用的材料、他的细节,都是现代建筑主义的一种氛围,但是他更明确,或者以更个人化的方式。
苏州博物馆建筑,就是他用这种现代主义的材料和几何形的方式去翻译一个苏州的老建筑,这也是他的一种风格。
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
凤凰网文化:贝聿铭先生在日本也参与修建美术馆,好像那个也是用玻璃用得非常多。
青山周平:对,他用玻璃,总体来看是传统建筑的风格,但是他用玻璃来做,有点像日本的传统建筑但也不是完全像。我觉得那个美术馆的特点就是路径,从外面进来要通过一个隧道进到美术馆,这样一个路径的设计还是给现在很多设计师一些启发。怎么样让客人从外面进到你的建筑里?你设计的范围不仅仅是建筑物本身,你怎么样让客人进到你的建筑?整个体验也要包括在你整个设计思考里面。我觉得这是那个美术馆可以给很多设计师启发的点。
贝聿铭设计的日本美秀美术馆
凤凰网文化:贝聿铭先生早年在欧美各国求学工作,您年轻的时候也有周游各国,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学习,会对建筑师的生涯有重要的意义吗?
青山周平:因为建筑的特点是每个地方不太一样,这个跟iPhone不一样、跟互联网不一样、跟人工智能不太一样,跟现在工业化社会当中比较热闹的东西不太一样。手机我在中国用的iPhone和在日本用的iPhone,和在欧洲、在非洲用的iPhone都是一样的。但是建筑是不太一样的,日本的建筑和中国的建筑不太一样,中国和非洲的建筑也不太一样。建筑跟土地有没法剥离的关系,这是建筑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建筑是没法复制的,建筑是从土地生长出来的,土地是从当地文化生长出来的,所以这只能去各地看。
刚才也说了,建筑不仅仅是建筑物本身。比如说我们要去看一个建筑的时候,早上从酒店出发,乘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季节,到了附近一个地方,从这个地方走入,慢慢接近这个我们要看的建筑,周围有什么样的东西,用什么样的方式慢慢看到这个建筑,然后慢慢看到这个建筑。整个过程是体验进去的,不仅仅是建筑物里面是什么样的。从家里出去,体验建筑,再回到家里,整个体验是建筑的一个体验,这也只能去看,是不能从视频和图片里面获得的信息。
凤凰网文化:建筑设计这项工作有非常全能全才的要求,如果要做一个建筑设计师,能力一定是多方面的。可能现在建筑专业的培养上不够全面,导致现在设计出来的很多建筑在使用性包括外观审美上,都被网友吐槽,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青山周平:对。网友吐槽不吐槽也不是特别重要,普通人吐槽的建筑不一定是不好的,普通人觉得挺好的建筑不一定是好的,因为建筑还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从古希腊、古罗马开始,到现在有一个整体的建筑学体系,所以才可以确定好的建筑是什么样的,不好的建筑是什么样的。建筑学的体系可以变为好的建筑,不一定是大家喜欢的,大家喜欢的建筑不一定是合格的建筑学整体体系的一个好的建筑标志。我觉得这个不一定很重要。
就比如贝聿铭先生的“金字塔”也是一样,当年被骂得很厉害,但他还是有逻辑性的一个思维,建筑学来看还是有价值的,只是普通人不一定马上能接受。
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凤凰网文化:作为建筑设计师,您觉得今天的建筑在设计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在今天建筑的灵魂是什么?
青山周平:我们现在的时代大方面来说还是在现代建筑主义之下,但我感觉越来越不太一样,越来越进入到另外一个时代,现在是一个转换的时代。从20世纪开始,现代建筑主义的时代都是按照功能来确定建筑的,他们学习汽车、学习工业厂房、学习很多工业的产品,因为他们认为工业产品功能性的需求和造型在很高的标准上。建筑的造型都是功能来确定是现代建筑主义开始时候最核心的一个价值观。
现在慢慢在改变,我自己越来越认为,功能不一定很重要。因为现在的时代很多功能已经不用建筑来体现,过去很多功能都是建筑来体现的,比如说工作、购物、吃饭、教育,这些都是在具体的建筑里面发生,所以建筑需要思考这些功能。但现在购物买东西、教育,很多事情都越来越存在于互联网上和手机里。所以现在建筑要负责的功能越来越小,未来也会越来越小,建筑不一定是通过功能来确定它的造型或者它设计的一个逻辑。
这个时代,建筑越来越变成承载历史和承载时间的载体,另外就是人和人连起来或者人和时间连起来的一个载体。因为建筑是没有办法移动的,建筑有一个很长的区间,所以它会存在于人和城市生活之间、和历史之间,我觉得这是建筑越来越重要的一个价值。
我最近做设计的时候,故意保留一些原来老建筑的材料和原来老建筑的东西,通过这样的方式,这个建筑不是容易替换的一个工业品。比如说手机,我们现在很多工业品都是容易被替换的东西,但是建筑如果保留了一些老建筑,我的建筑里面有一些老的桩或者有一些老的石材或老的木头的梁,这是一百年前留下来的一些老的材质,人是需要这样空间的。
因为现在的程序现在的生活都变成工业品,都没办法有时间的概念,很多我们身边的东西,很难、很少有时间沉淀,但建筑不太一样。所以建筑的价值,过去的时候更多是好好解决功能,但现在我觉得这种功能性越来越弱化,这种时间的概念越来越重要,情感的连接、时间的连接,我们可以通过建筑跟过去跟其他的人连起来。建筑提供了这样的体验与价值,这是现在、今天、未来的建筑,需要去考虑的一个点,这是我个人的想法。
责编
盖茨比
图片
网络
■凤凰网文化■
时代文化观察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