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卢浮宫 >> 卢浮宫资源 >> 正文 >> 正文

著名博物馆纷纷闭馆云游卢浮宫是种什么体

来源:卢浮宫 时间:2022/7/9
白癜风网址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720/4659346.html

近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国外愈演愈烈。随着我国各大博物馆从春节期间开始闭馆,如今意大利、日本、法国等国家也纷纷闭馆。

虽然一直很期待摘口罩的日子来临,但是我们还需要再忍耐一段时间,积极做好防护。宅家不无聊,同样可以“云游博物馆”。

由徐欢、周兵执导的《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展现了两座东西方帝王宫殿的传奇。编剧是北大教授朱青生,他用细腻的文字为卢浮宫和紫禁城两座博物馆的艺术和历史作了注释。

年,故宫博物院和卢浮宫博物馆首次在故宫午门城楼上合作举办“卢浮宫·拿破仑一世”展览,两个风格迥异的历史博物馆相遇,象征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如果将这两座博物馆放入同一个纪录片中,乾隆遇见拿破仑,《蒙娜丽莎》邂逅八大山人,会有什么神奇的化学反应?

一场东方与西方的对话就此展开,这也是卢浮宫第一次面对华人媒体全面开放拍摄。

两座东西方帝王宫殿相遇

年,在法国大革命中,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狂热的革命者推上了断头台,这座他亲自参与设计的刑具结果了他的性命。

此后,这座帝王的宫殿卢浮宫成为中央艺术博物馆,世界上第一座现代博物馆。

艺术品应当滋养人的心灵,培养艺术家,它必须为国家所有,不属于任何享有特权的人。

——年,法国内政部长罗兰

伟大的艺术品不应该归于个人所有,在晦暗的地方蒙尘,只有它们属于全人类,才能创造出最大的力量。无独有偶,在中国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北京,中国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勒令搬出紫禁城,这座艺术宫殿不再属于个人。

年,故宫挂上了故宫博物院的牌匾,尽管当时的票价不便宜,要花费半个大洋才能去看看(民国初期一块大洋价值近似于今天的元),但是来观赏的人络绎不绝,达两万五千多人。

故宫博物院建立之初,向很多博物馆学习管理经验,卢浮宫也是故宫效仿的博物馆之一。

提到卢浮宫,不得不提到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拿破仑。这位骁勇善战的帝国皇帝,同样也是艺术品的收藏家。

《跨越阿尔卑斯山的拿破仑》

年,他入驻了卢浮宫,蒙娜丽莎还曾经被挂在他的卧室。

在位期间,他将欧洲各国的艺术精品成吨成吨地搬运进卢浮宫,把中央艺术博物馆换成了拿破仑博物馆。

他崇尚古罗马的英雄精神,将领得胜后会从凯旋门下经过,于是,他也在卢浮宫前的广场修建了凯旋门,同时也是纪念他在奥斯特尔里茨战役中获得胜利。

与凯旋门的地位比较相似的,当属故宫的午门,也是紫禁城最大的门。

午门,是礼仪之门,皇帝在此颁发诏书,举行庆典,还会在此举行献俘仪式。

《平定西域战国图册》午门受俘图

乾隆不满足于此,让耶稣教会的郎世宁等人为他描绘了《平定西域战国图册》,并且由法国东印度公司寄往法国巴黎制版。

现今比较流行的分工商业模式,那个时代,在皇权的力量下开展。这次约定,也成为了卢浮宫与紫禁城的第一次相遇。

拿破仑搜集的成千吨的艺术品,随着滑铁卢战败,部分陆续归还给欧洲各国,乾隆的收藏也随着战争的动乱,来到了欧洲的博物馆。

中国文化在欧洲流行时,雍正也cosplay外国人

冒险家马可·波罗口述的《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后,在欧洲世界掀起了巨大的反响。

他的游记,盛赞了中国的繁盛,宏伟的都城、热闹的市集、华丽的绸缎、便利的交通等,让西方人对于中国这个遥远古老的国度充满想象。

丝绸、瓷器、茶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输送往欧洲,在法国上层极为流行。到了十八世纪,达官贵族的家里,无不摆放着精致的瓷器。

十八世纪,洛可可艺术在法国高度发展,这种崇尚享乐、奢华、爱欲交织的风气在上流社会极为普遍。当时的画家布歇擅长绘画洛可可作品,他将中国的艺术品记录在了《早餐》这一作品当中。

《早餐》里的置物架,有一尊来自东方的弥勒佛

卢浮宫还有很多“中国风”的油画,画面中的人物是西方人,而服饰和背景却是东方的。

细看又会发现,画中的树全是生长在海边的棕榈树,这是当时未曾到过中国的艺术家们,根据中国游记想象出来的中国。

近现代以来,我们的服饰和生活习惯都向西方学习,而十八世纪的法国人,却早就开始模仿中国人的习惯。

十八世纪的第一个元旦,王室举办舞会,来参加舞会的人都化妆成中国人,这是当时最华丽的装扮。

中国古老戏剧也流传到了法国,在剧院里上演着法国剧作家根据中国历史改编的《赵氏孤儿》。

在隔海相望的东方,传教士来到中国觐见皇帝,他们带来了西方的文明,吸引着皇室的目光。

首先是万历年间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他带来的《舆地山海全图》颠覆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让人们明白中国并非在世界的中心。

路易十四派遣六位传教士将科学仪器和书籍带来中国,康熙接受了他们的馈赠,并且派传教士白晋回到法国,送给路易十四三百多卷中文书当做回礼。

两个国家君王的交流,让路易十四兴奋不已,他不仅让白晋花一万法郎为康熙筹办礼品,还亲自写下了一份热情洋溢的信,称呼康熙为最高贵、最卓越的帝王,俨然一个小迷弟。

虽然没能寄出,但是这封信也成为了两国交流的见证。

就如在法国皇家随处可见的瓷器一样,在紫禁城的寝宫,也同样陈列着来自西方的西洋钟。

故宫的钟表馆里,陈列着多座西洋钟,设计精巧,是皇帝喜欢的物件。

宫廷画师学习西洋技法,绘制了早期的油画作品。不过,要论谁将“中西结合”发挥到极致,雍正肯定算一个。

这不,这位童心未泯的君王默默地玩起了cosplay。

《雍正行乐图》

画师画下他头戴假发、身着西方服饰的样貌,出现在《雍正行乐图》等很多绘画艺术品当中,看起来一点也不违和。

当然,雍正的尝试不止于西服,胡服骑射、道教仙人等装扮,也一一试了个遍。

当中国传统文化遇见卢浮宫

年以前,卢浮宫就像一座令人晕头撞向的迷宫,它有个房间,入口又狭窄,标识不清晰,参观一次费了大劲。直到一位美籍华裔建筑师改变了这一切,他就是贝聿铭。

贝聿铭是苏州望族之后,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当他来到法国要改造卢浮宫时,反对的声音很强烈。

但是他的金字塔方案受到法国总统支持,在巨大的压力下始终坚持着他的理念。他的改造是成功的,让卢浮宫的光线变得更明亮,展览面积也增加了一倍,获得游客的认可。

年,同是江苏人的徐悲鸿来到法国。与贝聿铭不同,他是带着国家的嘱托,到卢浮宫学习绘画的写实主义。

在来法国之前,徐悲鸿参观了故宫的文华殿,在这里看到了中国写意式的艺术作品。尽管它们此刻仍然华丽、仍然意义重大,却无法在救亡图存的时候改变中国。

五四运动时期,北大教授陈独秀、北大教师鲁迅等人,都极力地提倡艺术要关心现实,关心人民疾苦,悲天悯人的精神。

徐悲鸿也是如此,他曾用“愿与吾同志发奋自振,请从今始”来表达他的志向。

徐悲鸿和达仰

徐悲鸿决定寻找一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