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卢浮宫 >> 卢浮宫资源 >> 正文 >> 正文

从贝聿铭传中发现成就圆满人生的秘笈

来源:卢浮宫 时间:2022/12/21

贝聿铭被誉为全球十大建筑师之一,作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他的作品是20世纪全球文化的重要符号。

他享年岁,家庭生活和谐幸福,一生育有三子一女,夫妇琴瑟和鸣,恩爱圆满。

他的同龄人,就是那个曾写出“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文学家木心曾经苦涩自嘲:“贝聿铭一生的各个阶段,都是对的;我一生的各个阶段,全是错的。”

的确如此,在那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世中,很少有华人不被时代裹挟和影响,而贝聿铭却是少有的能逃过时代劫难的幸运儿,他毕生坚持的方向,做出的重大选择都是“对的”。

当然,贝聿铭得天独厚的门第、基因和家族文化是别人无法企及和模仿的。

少年贝聿铭在狮子林

贝氏家族在明代起家,历经多年,是苏州四大家族之一,贝聿铭的祖父是清末有名的金融家,父亲贝祖诒是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之一,贝聿铭是第15代长孙,他的童年在闻名遐迩的苏州“狮子林”里度过。

坚定理想,善于学习:

少年贝聿铭到上海读书,被当时的远东第一高楼——上海花园酒店深深吸引,立志要做建筑师。

富家公子贝聿铭就算是玩,也不同于一般的纨绔子弟,他喜欢打台球,因为这是制订策略和几何向量的游戏,也是建筑师必备的修养。

18岁的贝聿铭留学美国,很有主见的他没听从父亲的安排去学金融,而是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系,就是梁思成当年就读的大学。由于宾大建筑系的主流偏重古典主义建筑,想接触建筑新思想的贝聿铭就转去了麻省理工。

两次坚定且义无反顾地坚持自己的理想,足以看出贝聿铭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39岁的贝聿铭

同年,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造访麻省理工,虽然贝聿铭和他只待了短短两天,但却是贝聿铭建筑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日子。

这足以看出18岁的贝聿铭高超的学习能力,他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大师身上学到影响自己一生的东西。

贝聿铭后来又进入哈佛大学读建筑学硕士,这里是前卫风格建筑的大本营。他得偿所愿,如鱼得水地吸取新知。

带着镣铐舞蹈,淬炼综合实力:

贝聿铭的第一份工作是到纽约的一家大地产公司管理设计部门。

众所周知,大型商业住宅没什么发挥创意的机会,但贝聿铭在这里却埋头干了十几年,既要满足成本要求,又要让客户满意,还要体现自己的艺术思想,无异于带着镣铐舞蹈,他的设计总能在实用性和高雅之间保持平衡。

此外,老板经常让贝聿铭一起去谈新项目。因为贝聿铭沉稳敏锐,总能一眼看出会议室里哪个人才是手握大权、真正需要说服的人。他比老板更擅长谈判并说服客户。

高情商助力高智商:

43岁的贝聿铭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

贝聿铭和肯尼迪夫人杰奎琳出席新闻发布

恰逢肯尼迪家族海选全世界最好的建筑师建造肯尼迪图书馆,肯尼迪遗孀杰奎琳从18位顶级建筑师中选中了资历较浅的贝聿铭。

不仅因为贝聿铭和已故的肯尼迪总统同岁,且都是哈佛出身,更是由于高情商的贝聿铭比其他沉迷于自我的大师更善于与人交流。

了迎接杰奎琳的到访,贝聿铭连夜重新粉刷布置了狭小的工作室,摆放了杰奎琳最喜欢的鲜花和植物。

杰奎琳问他“你们总摆这种花吗?”他照实回答:“这是专门为了您准备的。”

在杰奎琳眼里,贝聿铭像老朋友一样亲切,他彬彬有礼、精明自信,既有常春藤联盟出身的美国精英范儿,又有古老神秘的东方贵族气质。

肯尼迪图书馆外景肯尼迪图书馆内景

贝聿铭这种“客随主便”的礼数,正是中国传统的待客法则。也正是从肯尼迪图书馆开始,贝聿铭开始成为国际一线设计师。

读心术成就伟大建筑: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玻璃金字塔地上部分玻璃金字塔地下部分

众所周知,卢浮宫广场前的玻璃金字塔是贝聿铭最有争议的代表作。这座现代派的玻璃金字塔,曾经让骄傲的法国人怒不可遏,认为这是美国流行文化的入侵。但贝聿铭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他必须用玻璃金字塔结构,因为这可以折射建筑物的褐色石头和巴黎的天空,表达现代对历史的尊重和仰慕。

国家大剧院

其实,我们天安门广场前的国家大剧院乍一看与周围的中式建筑不协调,但细细品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卢浮宫金字塔全景

如今,现代主义的金字塔也和埃菲尔铁塔一起,成了最让巴黎人自豪的文化地标。

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慧眼识珠,他欣赏贝聿铭能把新和旧完美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由于卢浮宫承载着着法国几段最辉煌的历史。密特朗希望通过改造卢浮宫,一方面强调法国世界文化中心的地位,同时也建立他在法国历史上的地位。

贝聿铭是个能读懂人心的魔法师,他不仅懂得建筑与政治的关系——“世上所有的伟大都市都是由权力高度集中的政府建造的。没有拿破仑这样的人物,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巴黎。”

他还有足够的能力让很有艺术修养的密特朗相信:他现代风格十足的金字塔,能完美地代表法国的密特朗时代。

贝聿铭介绍自己的想法时,几乎不用专业术语,也从来不念成稿。然而,他的即兴发言总是情绪激昂,特别有感染力。他总能在短时间内用一句话总结概括出客户的关键想法,他给出的方案,往往就是客户们心里想要但还没有成型的构思。

有人说,贝聿铭是能用催眠术操纵别人的巫师,其实是他洞悉人心,知道别人真正想要什么。

临危不乱应对危机:

贝聿铭不仅是个艺术家,他作为世界最有名的大型建筑事务所的掌门人,一样要面对资金预算、危机管理、员工激励等令人挠头的问题。

贝聿铭却总能想尽办法说服甲方,很少妥协。为了寻找思路,他经常凌晨三点起来,连续一个月睡不好觉。人也变得易怒,相当折磨人。经过这样的深思熟虑,他确信自己的方案是正确的。

知名建筑师的作品几乎没有不远超预算的。贝聿铭会让客户坚信:根据盈亏线做的决定,会让你错过最佳的方案。成本问题很快就会被遗忘,而建筑才是世代相传的。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没有谁能永远一帆风顺。

汉考克大厦

贝聿铭设计的波士顿汉考克大厦,外立面使用了大片玻璃幕墙,目的是让建筑在晴天和天空融为一体。但他们用的那种夹层玻璃有技术缺陷,遇到摇晃就会碎裂。一到冬天,大楼上的玻璃就开始往下掉。这让事务所陷入了与甲方和供应商的连续诉讼。贝聿铭几十年来积累的名誉几乎毁于一旦,一度连新项目都接不到。而此时,他急需庞大的业务量才能维持事务所的正常运转。

那段时间,他迸发出了咄咄逼人的意志力,他飞遍全世界,去亚洲、中东的新兴市场找机会,到沙漠中心拜会酋长和王妃,尽力讨他们的喜欢。并且,他始终不考虑裁员或降低设计师们的高工资,依旧维持着香槟、牛排的午餐待遇,这是他对精英创意团队的尊重。尽管,此时的他连房租水电费都付不起了。

贝聿铭与里根总统夫妇

一次,客户提出愿意负担事务所一部分人的头等舱费用。他们想制造等级,让设计团队起内讧。贝聿却坚持:“我们中间没有人坐头等舱。”

最终,贝聿铭凭借坚强的意志力、高超的设计功力和柔韧的社交手腕,靠华盛顿国家美术馆项目收复失地,镇静、从容地恢复了世界级建筑大师的荣光。

丰富经历沉淀深厚学养:

在美国人眼里,贝聿铭是圆滑自如的社交大师,又是现代主义旗手,但他总显得神秘莫测,这是因为他深入骨髓的中国气质,他从人格、情感到生活习惯、艺术主张,都是个有城府的中国人。他喜欢读《老子》,能一眼洞穿别人的内心,非常善于运用中国传统文化。

他说:我深爱中国优美的诗词、绘画、园林,那是我设计灵感之源泉。中国建筑的根可以是传统的,但芽应该是新芽。”

苏州博物馆香山饭店

晚年的贝聿铭设计了北京的香山饭店、中国银行总部大楼、以及被他誉为“小女儿”的苏州博物馆,他把来自中国古建筑、园林的风格和现代几何图形结合在一起,深刻又凝练地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深厚感情。

香港中银大厦

经常出现在影视剧中的香港中国银行分行大厦的正面有太多的X型。信风水的香港人觉得这像过去罪犯木枷上的封条,会让来办业务的储户不安。

贝聿铭解释:这是建筑结构里最重要的部分,要撑起整座大楼。那些X型图案是交叉的钻石;而塔楼的造型,象征雨后春笋,有雨水当然就有财气。

中银总部

北京长安街上的中银总部也是同样的风格,我很喜欢这座敦厚典雅的建筑,看起来非常安全、有实力。贝聿铭的很多建筑作品(玻璃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中国银行总部)都有钻石的棱角和光芒,不仅兼具了建筑结构的功能,又让建筑显得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贝聿铭有着宏伟的职业目标——把自己的创作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

他热衷于设计公共项目,曾经设计过音乐厅、交响乐中心,这不仅需要有声学知识,也需要深厚的音乐修养。

建筑是对生活和历史精华的综合,贝聿铭能在音乐和建筑之间,建立通感的理解,用建筑的形体、结构、颜色和空间表达对他对音乐的理解。

摇滚名人堂

贝聿铭年逾古稀时,为了设计克利夫兰的摇滚名人堂,整天戴着耳机听摇滚乐,琢磨如何把生猛反叛的摇滚乐转换成空间结构。这座建筑后来成为全球摇滚乐迷的圣殿。

贝聿铭与家人

纵观贝聿铭的一生,排除掉他幸运的出身,清晰可见他稳扎稳打地一步步成为建筑大师的足迹,他的眼界超越时代,他的建筑融汇中西,他的人生无疑是高密度且功德圆满的,我们能从他的百岁人生中,发现成就圆满人生的秘笈——

他从一开始就坚持自己的人生目标,靠理解用户需求拿到项目,靠敏锐的洞察力准确捕捉客户的关键问题,运用儒家待人接物的法则维系人际关系。在遭遇危机时,他从容不迫地维持团队稳定,全力开拓新市场,耐心熬过艰难岁月。在这个过程中,他培养出了深厚、综合的艺术修养,把现代主义设计和东方文化之根结合在一起,创立出了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最终成就了理想,实现了圆满人生。

喜欢外表温文尔雅、内心坚定执着的贝聿铭,他眼里写满了故事,脸上却不见风霜,不羡慕谁,不嘲笑谁,只埋头悄悄地努力,吞下委屈,喂大和局,最终活成理想中的自己。

我们不可能通过一招二式的简单模仿去复制他的人生,唯有从战略和心术上潜移默化地融合吸收,才能总结和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内功和心法。

坚持打磨自己的过程必定充满了艰难和迷茫,也许我们最终成不了那颗熠熠闪光的钻石,但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努力,慢慢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未尝不是有意义的人生。

余生漫漫,且行且成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6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