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卢浮宫 >> 卢浮宫图片 >> 正文 >> 正文

生命贯通灵魂悸动著名画家姜永安的艺术

来源:卢浮宫 时间:2023/2/1

笔墨深度背后的精神深度

——姜永安绘画的表现主义特质

早就为姜永安的作品打动,但却迟迟没有动笔。因为我一直感到在身心疲惫的状态去写一位值得全力以赴探究和品评的画家是不合适的。生活的节奏如同绷紧的发条,在很长一个时期内竟未能让我腾出一个神闲意适的空隙,从而挥洒笔墨而为永安杰作诉诸于文。

姜永安/病中的蒋先生/60cm×cm/年

似乎永难期盼一日生命可以从容地赐予我这样的时光——然而如今终于提笔,将久蓄心中的意念和冲动表露而出——其实我还隐含着一个想法,不知道我对姜永安作品最初的感受在经历了一个时段的淘洗是否会冲淡漂白,希望能够在这样一种悬念搁置之中仍然会保持着虽已依稀但却越发强烈的印象……我知道现在正是我应当写作的时刻了,一切延迟和犹豫都是多余。

姜永安/山里娃/cm×cm/年

姜永安/卢西安·弗洛伊德/69cm×46cm/年

实在难以忍耐如今那么多的展事和活动,以致于在繁密的画作面前变得迟钝和麻木,所以一个时期我几乎都断了去看任何画展的念头。然而总有一些迫不得已或身不由已的事宜吧——我绝对没有对诸位艺术家不恭的意思,实际上他们其中很多人都是我的朋友,以自己的喜好去裁定他人的文化选择显然是不公的,何况现今文化名利场是那样的喧闹而诱人,其间可以让人抛头露面的理由并非都是差强人意的——包括我,有时是无法免俗的。

姜永安/LucianFreud/69cm×46cm/年

我不知道我倦怠的身心是否是由此引起的……可是有一次我在一次画展中,忽然看到一批水墨作品,忽然见到这些作品题标上的姜永安的名字,我忽然将巡逡的步履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进而我的内心忽然一阵热流涌起,我知道我长期麻木中的感觉此时忽然复活了,我记得仿佛是在很久以前驻足在先辈大师作品前曾有的感觉此刻复活了,我还记得我在巴黎卢浮宫和奥赛博物馆看到那些曾在画册中见到的杰作所唤起的欣喜之情和难掩的愉悦如今却也悄悄掠过心间……

姜永安/老刘/68cm×45cm/年

姜永安/从前的画家/cm×68cm/年

我希望一些批评家不必苛求我竟会如此比附,不必站在那些经典之作所拱起的高地来讪笑我竟然轻易地动了真情实感——原谅我,原谅我可能说了过头的话,但也请原谅我已很长时间未能获得这样意外的审美惊喜而表现出来的不够练达甚至幼稚,因为我绵薄的鉴赏力的确被姜永安和他的作品打动了,这是我要为姜永安写下这篇评论的颇为感性而直接的理由,我这一理由只对我自己负责。我们没有理由让诸多劣质的、平庸的作品大行其道,而却使姜永安这样杰出的画家混迹其间。

姜永安/远方/cm×68cm/年

我一直认为,与先辈画家(主要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当今画坛几乎很少有人能够与之并肩,但看到姜永安的作品,我可能要修订这一论断了——至少是要作出局部修正。应当说,并非是姜永安的所有作品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比如经常出现在市面上的古典人物,尽管在笔墨和造型上也颇具特色,但与他创绘的现代水墨人物却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似乎完全不在同一个品味等级,以至对他的本有的审美高度造成了很大干扰——但还是去看一看他的《老兵》系列和《伤逝的肖像》吧,在这样的作品面前,你就会被画家笔下人物造型所透发出的强烈的笔意墨气震住。几乎是纯水墨的语言表现,你会感叹画家那么出色的驾驭笔墨征服造型对象的能力,你会体会到画面中所流露出来的富于掌控、但却无法遏制的自由感,那种合理的变形和夸张似乎是题材对象所赋予的自然结果,而不仅仅是画家的主观所为。

那些“老兵”瞬间的生命状态以及饱经磨难和岁月流痕在那群慰安妇脸庞所烙下的无情的印记仿佛与画家的笔墨交融一体,我已无法判断画家是如何走进这些生命对象中的,这些与画家年龄相隔久远的对象是怎样激起画家心中的审美波澜并将之连着血泪和盘托出,简直如同令人费解的艺术之谜。记得周京新曾对我提起过姜永安,当时并未引起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