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宁波市社科联组织撰写的《宁波地域文化读本(一)》出版后,广受好评。时隔近三年,《宁波地域文化读本(二)》于近日由宁波出版社正式出版。临近过年,这道专属阿拉宁波人的文化大餐在春节前与市民见面。
《宁波地域文化读本(二)》,共分《宁波海上丝路文化》、《宁波阳明文化》、《宁波青瓷文化》、《宁波红色文化》四本专著。丛书主编徐方表示,希望通过系列丛书的出版,提高社会大众的地域文化素养,进一步弘扬宁波精神,推进宁波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为宁波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升华并展现宁波红色文化之“魂”
《宁波地域文化读本(二)》中首推《宁波红色文化》,书中分列“红色名人”,“红色文艺”,“红色宣传”,“先烈英雄”四个章节。详细记录和整理了自五四运动开始,侧重在革命战争时期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在宁波这片热土上发生过的红色史实。
本书的作者宁波教育学院徐晓虹研究员表示,宁波,是我国建立我党组织较早的地区。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宁波的学子们就走上街头,进行反帝宣传运动。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第二年,宁波就被列为我党上海地委兼区执行委员会的工作区域。年,中共宁波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共宁波地方组织以及其他地方武装在浙东区党委的领导下,开展了4年多不屈不挠的敌后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宁波的革命志士组成的游击队继续奋战在四明山区,并将根据地发展成为南方七大游击战争根据地之一。”徐晓虹表示,宁波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既留下众多革命遗址,又涌现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为了能更直观地向读者描述宁波的红色文化,徐晓虹坦言其在众多资料中进行了筛选并选定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成为体系。
“‘红色名人’章节记录了革命时期,宁波的红色文化名人,在文学、新闻、戏曲等不同领域发挥出的重要作用。‘红色文艺’中是五四运动以后,与宁波相关各领域的文化作品,包括郭沫若、戴爱莲等大家撰写的与宁波关联的文章。‘红色宣传’则着重着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宁波先后成立30多个进步文化社团的抗争故事。最后的‘先烈英雄’篇则详细记录了宁波革命先烈的事迹。”徐晓虹总结表示:全书从红色文化的“人、物、事”,最终升华展现宁波红色文化之“魂”。
阳明心学与浙东文化密不可分
《宁波阳明文化》一书由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蔡亮、陈雪军两位教授一起写成。全书的研究主题虽然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王守仁(后世称其为阳明先生),但并没有局限于王阳明一人,而是跳出条条框框,着眼于大历史。
“曾有一位学者在其著作中写到:王阳明出身‘古越蛮地’,但事实是所谓‘古越’其中包括了古浙东地区这一块区域(尤其是古鄞县),不仅商品经济发达,更一直扮演着华夏文明多元起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上述的考据,两位作者还在引言中回顾河姆渡文明的悠久灿烂,并将标志性的“羽人竞渡”写入章节内。正文中,更没有拘泥于阳明心学而是从浙东文化入手,从王阳明出生的余姚写到代表宁波的三江。
两位作者表示,为了完成《宁波阳明文化》一书,先后在多地进行调研,与宁波、余姚的文史专家,文化学者,乃至相关历史人物的在世后人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全书分为“阳明文化,浙东滋养”、“圣学故里,姚江之光”、“浙东硕儒,守望三江”、“心传不绝,余波壮阔”等多个篇章,多页的作品,考究书籍超过60本。
“通过该书希望能够完整呈现‘宁波阳明文化’的地域文化渊源、历史演变过程和独特精神内涵。阳明心学不是孤立,王阳明本人的成就与浙东文化密不可分。”两位作者如是说道。
从海上丝绸拥抱全球化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通往世界其他地区的海上通道,沿海的众多港口城市如同点缀其中的明珠,镶嵌在蜿蜒漫长的海岸线上。宁波则是其中一颗璀璨“珍珠”,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在市民宗局干部刘俊军与宁波大学教授刘恒武的共同努力下,这本《宁波海上丝路文化》终于与市民见面。
全书立足宁波城,宁波港从海洋传统、丝路雏形,延展至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宁波海上丝路文化》共分“孕育成长”、“辉煌巅峰”、“展望未来”等几个篇章。除了详细记录了宁波在古代丝绸之路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没有避讳在历史发展中遭遇的艰难险阻,直面问题和困难。
正如作者所说,从石板巷、车桥街、波斯巷到庆安会馆,从高丽使馆到宁波天妃宫遗址碑,宁波关于海丝的遗迹数不胜数。缅怀辉煌过去的同时,我们的宁波还应该继续包容并蓄的“态度”,书写出面向未来,拥抱全球化的新篇章。
“曾经,宁波是沟通东北亚地区的唯一官方港口,未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我们还将踏上星辰大海的‘征途’。”作者对宁波未来发展颇为看好。
青瓷的千年传承“未完待续”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都有发明制陶技术的历史,但瓷器是中国人独立的发明,而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的浙东地区,今天的宁波上林湖一带以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了中国瓷器的发源地之一。由长期从事宁波城市文化历史研究的学者杨燚锋、黄文杰撰写的《宁波青瓷文化》,开篇第一段就对宁波在中国青瓷历史中的重要性进行了阐明。
翻开这本《宁波青瓷文化》,第一章“远古回响”追溯了浙东(宁波)青瓷发源于河姆渡陶器的历史;第二章“世俗气象”通过图文,描绘了青瓷进入寻常人家的发展过程;“千峰翠色”中重点描绘了宁波青瓷的巅峰之作“秘色瓷”的风采,以及与茶饮、诗歌等文化的融合;“外销之路”中记载了宁波青瓷作为中国文化和实用品的象征出口亚非各国的盛况;最后一章“余韵悠远”则从另一个角度,讲述了宁波青瓷对于其他地区瓷器发展提供的借鉴,以及千年上林湖流传至今的动人传说。
“有人说,延续千年的窑火已经熄灭,关于宁波青瓷历史暂告一段落。这个观点并不正确。1年宁波慈溪就恢复了青瓷传统烧制工艺,新烧制的宁波青瓷先后出现在联合国总部、G20峰会、法国卢浮宫世界非遗艺术展等国际文化交流的盛会上。刚刚过去的年年底,占地70亩的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正式开园。”作者之一的黄文杰表示,阿拉宁波青瓷的千年传承“未完待续”。
原文:宁波晚报甬上app朱立奇
通讯员:郭春瑞
新书速递
《宁波地域文化读本(二)》
内容简介
《宁波青瓷文化》对发轫于东汉的浙东青瓷的起源、质地特色、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的贡献、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以及衰落的原因做了清晰的梳理,是一部质量较好的青瓷文化读物。
《宁波阳明文化》探析了王阳明思想产生的地域渊源、学术来源(尤其是浙东实学、浙东心学、浙东宗教以及王氏家族对王阳明思想的影响),阐述了阳明心学萌生和发展的演进过程,与宁波学人等的交往,后阳明文化的发展变化,以及阳明心学对现当代政治人物的影响,梳理清晰,佐证扎实,体现了学术性和通俗性的统一。
《宁波红色文化》介绍了中共成立后宁波市域内与红色(革命)文化相关的人、事、物,是对宁波红色文化的一次系统梳理,让读者体会到历史文化名城宁波,也是一座英雄之城、革命之城。
《宁波海上丝路文化》梳理了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自然、人文条件,与各朝代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重点是唐、宋、明时期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国家的经济文化往来和对它们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没落的过程及原因,运用了近些年学术界关于越人东渡、南渡的新观点新材料,为读者理解丝路开拓的必然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是一部较高质量的阐述和介绍宁波海上丝路文化的读物。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徐方,宁波市社科院(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市社科院院长、市社科联主席。
《宁波青瓷文化》,杨燚锋、黄文杰著
杨燚锋,考古学硕士,主要从事宁波地方文化研究,出版《写给孩子的宁波历史故事》。黄文杰,宁波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宁波地方文化研究,出版《文化宁波》《书香月湖》《水利宁波》等专著。
《宁波阳明文化》,蔡亮、陈雪军著
蔡亮,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副教授,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才,主持省、市级项目近10项,发表论文10多篇,出版著作多部。陈雪军,文学博士,教授,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秘书长、宁波市王阳明文化研究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全国古委会及省、市社科规划办等项目9项,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4部,主编教材1本,并参编多部著作。
《宁波红色文化》,徐晓虹著
徐晓虹,宁波教育学院科研处研究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持或执笔教育部等课题1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篇,执笔出版著作5部,其中《少年心事》列入新闻出版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书目(5)。
《宁波海上丝路文化》,刘俊军、刘恒武著
刘俊军,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宁波地域文化研究。刘恒武,宁波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海上丝绸之路史和文物考古学,主持国家社科规划、教育部、浙江省规划等各级课题多项,已出版专著3部(独著)、学术译著2部,在《文献》、《古代文化》(日文)、《古代学研究(日文)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论文多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