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卢浮宫 >> 卢浮宫图片 >> 正文 >> 正文

义齿制造技术发展史

来源:卢浮宫 时间:2023/1/22

义齿制造技术发展史

历史固然只能说明过去,但是它能帮助人们深刻地理解现实,科学地预测未来。

义齿制造技术发展史

历史是一种特定的社会记忆

学习历史是认识世界的科学途径,它是一种特定的社会记忆,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记录。纵观几千年义齿制作发展历程,亦未能违背这一规律。人有一种天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与之进行顽强地抗争。对牙体缺损或牙列缺损及缺失也不例外,因为牙体缺损或牙列缺损及缺失会导致相应功能的减弱或者丧失。

唐代我国的牙科治疗技术已非常先进

唐代于公元年颁行的药典《新修本草》(苏恭)中载:“以白锡和银薄(即银箔)及水银合成之”,制成银汞合金条一汞齐,用以“补牙齿缺落”,“凝硬如银”,可见我国古代的牙科治疗技术已非常先进。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银汞合金补牙术。宋朝还出现了镶假牙的专业医生,假牙的选材有竹子、木材、象牙、牛骨等,不过当时的“牙桥”就是用金丝线把假牙与口内的天然牙捆扎在起,只能起到装饰作用,没有咀嚼功能。

据史书记载,国外与上述方法基本类似。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存放着个公元前——公元前年腓尼基人的下颌骨标本,在这个颌骨上,可看到用金丝将两颗去除牙根的天然中切牙结扎在两侧的两颗邻牙上。年法国出版的《外科学》里就有用异体牙或小牛骨雕刻成的人工牙修复患者少量缺失牙的方法:年,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就任时口内仅剩一颗左下第一前磨牙,曾有七位口腔科医师为他服务。他的牙托由铅、金组成,其上的假牙有的来自动物有的来自他人:方法是在牙托上钻了一个洞,用金铆钉固定在仅剩的颗牙上。这副假牙并不实用,只能咀嚼软食,主要是在重要场合起维护形象日常交流的作用。

唐代我国的牙科治疗技术已非常先进

19世纪义齿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

19世纪中叶,人们开始用陶瓷烧制义齿的人工牙部分,用橡胶制作义齿基托,用金银等金属锤造牙冠和固定桥,使义齿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

失蜡铸造技术是--项古老的成形技术,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历史,但直到年由美国人W.H.Taggart将该技术和铸造机引入口腔科后,才在口腔工艺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学界将此视为义齿制造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出精密铸造技术。20世纪50年代金瓷结合问题的解决使烤瓷熔附金属(金属烤瓷)修复体得到广泛应用,这种修复将金属与陶瓷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功能与美学的统一。20世纪60年代起步的种植义齿,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完善,现在被广泛地应用,而且是深受患者欢迎的一一种修复体。20世纪30--40年代出现了计算机,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义齿工艺技术行业,产生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辅助制作(CAM)的数字化技术。它是义齿制造技术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

19世纪义齿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

古今异时,穿越时空,在义齿发展史的表象背后探究其规律,会发现早期义齿与余留的天然牙之间采用金线或银线“柔性”连接,这种连接方式不能充分发挥牙齿的功能。而19世纪中叶出现的锤造冠、桥,尽管其工艺粗糙,但使义齿与基牙的结合却由“柔”变“刚”,“刚”性结合使领骨成为其受力载体。这种改变像--缕阳光,让人见微知著,闪耀着智慧阳光,向世人宣告:义齿因有了“载体”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义齿,具有划时代意义。至于后来的失蜡铸造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则是辉煌的继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