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words
巴黎只有一个卢浮宫,世间只有一个贝聿铭
书潮No.人文场
《贝聿铭》主题阅读
7.2周二晚
九号线桂林路站4号口出
华鑫中心1号楼(银行后面,Seven-Eleven边上)
书潮人文
▼
1.15钱学森
2.12刘慈欣
3.12孙中山
4.9褚时健
5.7黛西杜月笙
6.4任正非
7.2贝聿铭
...
书潮No.人文场
《贝聿铭》主题阅读
讲者:周小东(周培元)
时间:年7月2日19:00-21:30
年7月,卢浮宫拿破仑广场上,升起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壮丽的景观吸引了全世界的注目。一度,玻璃金字塔取代艾菲尔铁塔,成为巴黎的新地标。
没有建筑师比贝聿铭对过去五十年的社会和政治景观造成更难以磨灭的影响。他将外交手腕和设计的独特混合运用在肯尼迪家族、保罗.梅侬、密特朗、欧维兹和中国银行等客户身上。
贝聿铭所到之处都引人注意。尽管他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与企业大老板、艺术家和国家元首交情匪浅,私底下的贝聿铭仍是难以捉摸的。恍如童年时代四面高的祖宅,它的内心世界不是西方人所能理解的;即使是他以前的合伙人也表示不曾真正跟他亲近过。解开这谜团的线索就在复杂的社会阶级,甚至在古老庭园的石头和潺潺流水之间。
贝聿铭不仅是建筑大师也是生活大师,他是一个很讲求现实的人,做事认真、谦虚、沉着稳重,他有一句话:“人生不要浪费时间在追悔”。他说:“建筑不仅是人类蔽避风雨的住所,更是人类供应居所的一种方式。随着文明的进展,人们居住的方式及观念跟着有所改变,进而反映在建筑上,或者说建筑是文明的一面忠实的镜子,一栋建筑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文化,建筑也是一个地方的象征。”
作者黄健敏追踪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人生,收录的九座建筑皆为他亲身走访过的,如香港中银大厦、桃源乡记——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全书十万余字,图片三百余幅,诸多信息为首度发表。这是一本有关建筑物和权力、移民和同化、美式奔放和中式收敛、东方和西方的传记。他用了一个世纪,让自己的建筑遍布4个大洲、10个国家,为世界留下一座座传奇建筑。
作者简介:
黄健敏
中国台湾中原理工学院建筑系毕业,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建筑学硕士。曾担任台北市都市发展局公共艺术委员、台北市捷运工程局公共艺术委员、台北市立美术馆咨询委员、台北市建筑师公会理事。曾任教于中原大学、东海大学、文化大学、台北艺术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台北教育大学等高校。年起参与中国台湾公共艺术方针与执行工作,著书撰文推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理念。年任《建筑》杂志总主编。
著作:《贝聿铭的艺术世界》《台湾建筑的先行者》《美国公众艺术》《生活中的公共艺术》《百分比艺术》《庆典公共艺术嘉年华》《艺术尽在街头》等。
主编:《空间美学新发现——公共艺术的教育·参与·创作》《都市美感心体验——公共艺术的多元·跨界·场域》《阅读贝聿铭》等。
延展阅读
年,当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被授予普利兹克奖(PritzkerPrize)时,评审团对这位善用光线、空间和几何图形的大师的评价是:“他创造了本世纪最美丽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贝聿铭全集》是这一评语的见证,本书以他最著名并广受赞誉的卢浮宫作为焦点,展示了贝聿铭逾50年来一众卓越的雕塑感造型作品。这本全集专注于贝聿铭本人最感兴趣并直接负责的作品,以更好地展现大师的巨大影响力。
编辑推荐《贝聿铭全集》按时间顺序汇编了贝聿铭先生的作品,是本权威的贝聿铭先生的作品集,是对过去50年中他的混凝土、玻璃、钢结构、石材等经典建筑作品的总结,书中一共收录了50多个建筑作品和多幅插图,也包括其最新的建筑作品。
作者简介菲利普·朱迪狄欧,–年任法国艺术期刊ConnaissancedesArts(《艺术知识》)总编。出版逾50本现代建筑学著作,其中包括安藤忠雄、诺曼·福斯特和理查德·迈耶的专论。珍妮特·亚当斯·斯特朗,建筑历史学家,布朗大学博士,曾任教于罗德岛设计学院和新学院,后加入贝聿铭及合伙人建筑事务所,任沟通总监及事务所历史学家近20年,对于贝聿铭及其作品有着独到的内部视角和见解。
《东西之间:贝聿铭建筑思想研究》主要通过分析贝聿铭的建筑设计及思想历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设计思想对其建筑作品的影响,重点从功能伦理论、形式审美论和文化整合论三个层面探讨了贝聿铭的设计思想体系。最后总结了贝聿铭设计思想的主要内涵和价值;因时、因地、因事的设计原则;注重凸显历史文脉传承与创新的设计观念;艺术、历史和建筑台为一体的设计思想及对当代建筑及环境设计的启迪作用和“范式”价值。
编辑推荐《东西之间:贝聿铭建筑思想研究》可供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城市规划专业大专院校师生及相关从业和研究者参考。
作者简介郭立群,(—),设计学博士,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校级教学名师。出版学术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作品12件。获省部级银奖、协会一等奖、省教育厅和文化厅一等奖等奖项30多项。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学术部)副主任委员,亚洲设计学年奖评委,中国当代大学生艺术作品年鉴评委,湖北省国家职业资格专家委员会委员,杰出中青年室内建筑师。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以图文相间的形式,详尽记录了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在晚年接受挑战,亲自为故乡苏州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全部过程。在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出版此书,无论是对于新开馆的苏州博物馆,还是对于前来参观的广大市民或读者,都是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供读者阅读学习。
序言苏州是一个谜,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引领我们一次次进入时间的迷宫之中:时间是水,而苏州是一只斑斓的振翅的蝴蝶。
在时间的长河中,在火焰与霜雪交织的空间里,苏州城以何等的力量,始终使自己保持着独特的柔美个性和娇好亮丽的面容?这力量来自于何处?深深浅浅的岁月留痕令人怀想联翩。面对如此提问,了解苏州和不了解苏州的人都会说:苏州是一个谜。
“人间天堂”的美誉,“可惜人生,不向吴城住”的感喟,“三生花草梦苏州”的经典吟诵,写尽了时光里属于古老苏州的永恒赞叹。然而,历史在延续,世界在变化,古老的文明迎来了又一个吐故纳新、续写诗篇的契机。
进入新世纪,苏州需要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的标志。这标志应该是自然与文化的和谐与融合,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中西兼顾,匠心独运,突出“苏味”。在新的历史坐标系上,苏州必须以自己的方式,作出新的回答。
由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亲自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苏州在新世纪之初率先向世人,向无限延伸的历史时空交出的一份答卷。一位名冠全球的智慧老人,用自己最丰富的情感和经验,把凝聚自已一生勇气和智慧的封笔之作留给了故乡。苏州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他赋予历史街区以新的生命,并以建筑艺术的方式,完美拉近了他与故乡苏州之间业己逝远了的时间距离。他的赤子情怀、他的创新理念、他的卓越智慧,将伴随这座精美的传世之作,永远留在故乡,留在故乡人民心中。
本书以图文相间的形式,详尽记录了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在晚年接受挑战,亲自为故乡苏州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全部过程。在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出版此书,无论是对于新开馆的苏州博物馆,还是对于前来参观的广大市民或读者,都是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
也谨将此书的出版,作为献给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的一份薄礼——无论如何,这是一段令人温暖和值得铭记的美好记忆。
我相信,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高福民年3月25日(作者系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兼文物局局长)
另
园区联盟
盗火班34人中
火热进行中
10个漕河泾企业人,
10个非漕河泾企业人,
10个阅读推广工作组人,
组成跨组织的学习型小组,
探索学习成长的新可能,——盗火班
二期即将开始,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