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栖居”,这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从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中演绎出来的哲学命题。
这不仅仅是人类在现实社会中的追求,也是网络社群的追求:
让成员在有序参与的环境下,形成一个氛围良好,高质量内容持续产出的社区。就像卢浮宫这座庄严神圣的博物馆一样,所有人一走进都会被这气氛感染。
多年以前的BBS时代,社群中人人平等,生产优质内容。但是后来BBS生态坍塌,良性对话、公知机制已然瓦解。
后人建立“卢浮宫”的追求依旧没有远去,知乎正在试图建立另一个知识的卢浮宫。
5%和95%
年,马东在接受许知远的专访时,曾经提出了一个“95%和5%”的理论——人类社会5%是精英,95%是大众。马东说,那95%的人只是在活着,只有5%的人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过去。
4个月以后,许知远在和李诞的对话中,再次谈到了“95%和5%”的理论。
和马东的观点截然不同,李诞认为“5%和95%是相对的”。
他的姿态很开放,认为每一个人既是5%的一份子,也是95%的一份子。每一个人在各自的领域内都是那5%,在其他领域则是那95%。
相比马东的悲观,李诞的逻辑似乎更贴合现实。要真正严格划分出5%,恐怕精英政客、金融大鳄可能才是这个社会的5%。
但社会分工的不同,正在让不同的职业、不同的专业,在人群之中无限细分。正如知乎前几天以“你的认真,世界看得见”为主题,展示了知乎年第一波“形象大使”。
这些知乎“形象大使”并非政客大鳄,也非明星名人,而是5位活跃在知乎不同话题领域的优秀回答者:李老鼠、摸摸谢、田吉顺、王怡蕊、chenqin。
细细说来,这5个优秀回答者的职业分别是,汽车节目制作人、调香师、医生、心理学家、人口经济学研究者。
如果以马东的5%理论进行划分,这5个人都算不上那最顶尖的5%的精英,但是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之中,绝对是属于5%的专业者。
当然,知乎上还有更多领域的优秀作者,他们也有各自不同的领域。每一个领域都会有那么顶尖的5%,5%的人和其他领域的人互相交换观点,分享知识,最终实现对话和共识。
广场和议会
技术爆发,永远会让另外95%的人以更便捷的方式享受到5%的成果。知识本质一直都是少数人传递给多数人的,这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既定模式。
刀耕火种的年代有口口相传,孔子的年代是自行束脩、坐而论道,雕版印刷让白居易的诗歌缮写模勒,而如今的互联网更是让左右人都能够享受到信息爆炸带来的便捷。
互联网本质上只一个喇叭,互联网让5%的人有了喇叭,也让95%的人有了喇叭,所以马东会说,“今天有了技术通道,所以他们的声音被你看到了。”
喇叭让你看到了“社会摇”,也看到了“一人饮酒醉”。你可以看到在流量和猎奇的刺激下,社群充分暴露人性之恶。
但,理性讨论、充分对话,在一个好的舆论场是可以实现的。知乎就是那人们形成平等交流、有序沟通的那个殿堂。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如果微博是一个广场,只有喇叭的声音够大才能够获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