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卢浮宫 >> 卢浮宫新闻 >> 正文 >> 正文

从他乡到故乡,回首贝聿铭最知名的建筑作品

来源:卢浮宫 时间:2022/11/13

昨天

又有一位大师离开了我们

世界著名建筑师

贝聿铭先生逝世

享年岁

从18岁赴美留学的富家子弟

到世界知名的建筑师

贝聿铭的一生

不仅演绎了一个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还给我们带来了

那些美轮美奂的建筑

投身建筑事业几十年

贝老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

他的作品

我们选取其中几个

愿以此

向老先生致敬!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华盛顿(年)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是贝聿铭最得心应手的作品之一

它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

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

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

西隔余米正对西馆东翼

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贝聿铭妥善地解决了

复杂而困难的设计问题

因此蜚声世界建筑界

东馆的展览室

可以根据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图

调整平面形状和尺寸

有些房间还可以调整天花板

这样的设计

极大程度地保证了空间的灵活性

不仅展品如此

对普通观众更是如此

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空间内

自由地感受艺术

不会为艺术所“累”

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

中国·北京()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

开始在东方展现

香山饭店的设计

在对称之中又包含非对称

严谨之中又不失灵巧

在入口前庭“欲扬先抑”

营造出富有诗意的空间

广场式的前院

内院式的大堂和建筑后花园

这样的布置

不仅增强了空间序列的连续性

更加营造出中国传统建筑

“庭院深深”的韵味

山石、湖水、花草、树木和

白墙灰瓦式的主题建筑

相映成趣

东方式审美情怀和现代建筑的结合

使得香山饭店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中银大厦

中国·香港()

香港中银大厦的设计

早已成为维多利亚港边的经典地标

它看似复杂的几何形状

是由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

每一角有一个三角形的三角帽

同样的形状在塔楼的玻璃幕墙上

形成一个镶嵌图案

据说

竹子是这个独特建筑的重要灵感

这块状结构的躯干代表着

竹子的生长方式“节节高”

象征着中国文化中的希望

卢浮宫

法国·巴黎(年)

相信大家对于

这座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

非常熟悉了

然而

这个设计一经公布后

曾引发轩然大波

很多人质疑玻璃的设计

会破坏这座古老建筑的风格

但五年后

人们惊喜地发现

透过玻璃他们可以看到

古典主义的老卢浮宫墙面

和巴黎的美丽天空

这间地下展厅

也因此而更加明亮

这个时候

大家才真正领略到

贝聿铭的独特用意

贝聿铭认为

玻璃金字塔提供了

一个拥有历史价值

和比喻意义的象征性入口

连接现代与古代

这一精妙设计

征服了全世界的游客

▲贝聿铭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模型面前

美秀美术馆(MihoMuseum)

日本·甲贺市(年)

得益于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启发

“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通过隧道,穿过桥后

眼前一亮

进入美秀美术馆的体验就像

“桃花源”中的渔人一样

在寻寻觅觅中

找到“世外桃源”

惊艳的不止有入口

美术馆的四周也让人印象深刻

地上是自然保护区

80%的建筑都埋藏在地下

谦虚地隐蔽在万绿丛中

与自然之间本来应有的比例谐调

苏州博物馆

中国·苏州()

作为他的故乡

贝聿铭必然对苏州怀有特殊的感情

在苏州博物馆中

贝聿铭努力将现代主义

和苏州建筑传统结合起来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外墙用灰色线条强调

很像传统的中国书法

突出了建筑物的形状

不同于贝聿铭许多其他标志性建筑

苏州博物馆

谦逊地融入城市的脉络

它用相当低的建筑高度

以适应周边的环境

就像

他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所说:

“在中国,建筑和花园是一体的

在西方则是

建筑是建筑,花园是花园。”

从他乡到故乡

回首贝聿铭的整个职业生涯

他不仅仅在历史与现代之间构建桥梁

也在东西方文化之间交流沟通

这位

“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开辟了一条

“变幻莫测的现代

人有生死

可建筑代表着永恒

贝老,一路走好!

感谢你给人间带来的这些“礼物”!

资料来源:设计腕儿、三联生活周刊、思想潮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