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卢浮宫 >> 卢浮宫新闻 >> 正文 >> 正文

这位医生有多厉害要挟国王收购自己的藏品,

来源:卢浮宫 时间:2022/9/17

在17世纪的西方世界,站在学科鄙视链顶端的,既不是人工智能,也不是基因科技,而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博物学。

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年代开始,博物学就被认为是知识分子必不可少的学问了。博物学家们不辞辛苦跑遍全世界,搜集标本、绘制图册,一代又一代,为世界上数千万个物种分类,记录它们的特质。

在17世纪,最盛产博物学家的要数英国了,其中佼佼者,就是斯隆。

牛顿的继任者

斯隆在年成为皇家医学院院长,在年继艾萨克·牛顿爵士之后,成为了皇家学会会长。

斯隆是科学家也是一个医生,更是探险家、收藏家,曾出海游历,遍寻珍稀动植物。

这么一位有才华有事业,家底也丰厚,玩收藏更是秒杀众人。他毕生藏品数量非常惊人,大约有七万一千件藏品,有世界各地的珍稀动植物标本,矿物、书籍、印刷品等等。

他最纠结的问题是,自己去世之后,这些宝贵的藏品怎么呢?他既想将藏品开放给公众观赏,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又想给自己的两个女儿留下丰厚的遗产。

最后折衷想出了个好主意,想办法让英王掏钱把他的藏品都买下来!

要挟国王接盘自己的收藏品

这样异想天开的主意也只有斯隆敢打!

他的身份有多特殊?虽然并不是蓝血贵族出身,但斯隆是三代英王的私人医生,在安妮女皇病危时,他妙手回春,帮女皇延长了几周的寿命,留出了充足时间来指定继承人,保证了皇权的平稳过渡。自此,他稳坐御医的地位,直到退休。

去世前,斯隆立下了这样一份遗嘱:把所有的藏品以两万英镑的价格卖给国王,用于公共展览。

有人或许会问,要是国王不收怎么办?

斯隆非常聪明,他说如果祖国不要的话,那么他就把这些藏品送给圣彼得堡,送给巴黎,送给波兰,送给马德里,直到有人收为止。这些当时都是英国的敌对国家呢。

面对斯隆的遗产,国王乔治二世一开始也拿不定主意,他对科学不感兴趣,但藏品里有份关于王权的重要手稿不能外泄。更重要的是,两万英镑可不是一笔小钱,一个普通农民一年忙到头,只能赚二十英镑左右,要整整工作一千年,才能挣出这么多钱。

经过漫长的争论,下议院院长说服了其他人:买!

当时国会正好还打算收购另外两名收藏家的藏品,于是大家一商量,决定干脆直接办一个博物馆。

那这笔巨款是如何解决的呢?国会想到一个绝妙的主意——卖彩票。彩票募集到了9.5万英镑,足够把三位收藏家的藏品,连同大英博物馆现址上当时的房子「蒙塔古宫」,一起买下来,还剩下三万英镑,作为博物馆未来的维护资金。

最牛博物馆

年,斯隆去世六年之后,基于他的藏品所建成的博物馆,终于免费向公众开放,一时间一票难求。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大英博物馆。#博物馆头条#

从当初的件藏品,已经扩充到今天的多万件,大英博物馆的馆藏之丰富,是让人不得不膜拜的,但是它的馆藏珍品来源,却在一定程度上会让我们的内心非常矛盾。

例如,馆内的木乃伊藏品数量,是除去埃及之外,在全世界排名第一的,藏品来源自然不言而喻。

大英博物馆对中国文物的介绍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而说到馆藏的中国国宝,就更让人不由想起那些不堪回首的历史。

幸好,我们还有故宫

不同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这一类“世界级博物馆”,其中涵盖了世界各大文明的各种类型的文物,而故宫,基本上只收藏中国的文物。

故宫本身就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汇集传统文化的顶级建筑,还保存着华夏最精华的文物,它们构成了一部可见的中国文化史,有它们在,我们就有底气定义我们自己。

走在故宫的红墙碧瓦下,好像真的穿越到了过去,历史与现实交织在这座古老的宫殿里。

今年,是故宫的岁生日,我惊喜地发现,它带来了一份超珍贵文化大礼:《我要去故宫》丛书,给孩子们解读故宫。

正如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曾说:“我希望故宫不但是一个知识的课堂,而且能够成为一片文化的绿洲,它是一座活着的文物之城。”

让孩子从小认识故宫,感受中华文化之美,才能更好地去传承华夏文明。

这套书以故宫为核心,融合了建筑、历史、文化、艺术、文学各个领域知识,简直是中华文明的通识教育百科全书。

不仅满足了像我们这种不常去故宫,但又想了解故宫的家庭的需求。其中新奇有趣的细节,也会使经常去故宫的游客眼前一亮,堪称带娃逛故宫的“神器”。

解锁故宫秘密

比如太和门广场的协和门前,有些火焰形石柱中间竟然有空洞,这是岁月侵蚀的痕迹,还是人为破坏呢?

都不是。这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号角,满语名称是“石别拉”。

走近细看,会发现顶端有一小孔。它内部中空,内底还有连珠石球。若有刺客或敌袭,侍卫会将特制的小铜喇叭插入孔中,用力吹出声音,把警示传递到宫内四面八方。

通过这些小细节的引入,孩子产生了对故宫的好奇心,缠着想知道其他区域都有哪些好玩之处。

比如在翊坤宫的某个横梁上,还挂着一对秋千环,带娃去故宫的时候可以仔细看一看。

那是婉容和溥仪结婚后,溥仪下令为她修建的。据《清宫述闻》记载,“翊坤宫廊下秋千,今尚存。逊帝时安设,为清宫创举。”

如今秋千已不在了,只留下这两个铁疙瘩,供人怀想那一段特殊的岁月。

《我要去故宫》还介绍了件文物珍宝,既有皇室首饰器物,也有朝贡的精品,还有珍贵的石刻、木雕等。

若按我们自己走马观花般游览,不一定会注意到,哪怕一眼扫到了,也不一定能看出门道。

但在书中趣味的文字解释、高清大图加持下,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来龙去脉也了解了。其中还有很多独家资料,以往只有在故宫内部才能看到。

比如石鼓是古代非常重要的文化遗迹,记录着历史变迁。娃不用在博物馆展柜前隔着玻璃看,打开书就可以尽情观赏。下次去故宫,孩子就可以当个小向导了。

除了高清图外,还有手绘插图贴心地还原历史细节,比如图解宫廷首饰制作的两种传统工艺:累丝和点翠,帮助孩子深入了解古人卓越的技艺。

这些复杂的传统工艺,抽象的传统文化,通过图像更好地呈现给孩子。

带着这套书,让小朋友去故宫玩“寻宝”游戏最合适了。对照寻找书中图片的实物,找到实物后,再结合已经了解的故事去看、去想象、去讨论。

助力大语文学习

故宫被誉为中华文化大百科全书,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与令人惊叹的民间智慧。

它早已渗透入中小学课程里,《颐和园》、《圆明园的毁灭》等篇目入选了课本。近年来,有关故宫的知识,也频频亮相中高考的语文阅读理解、英语阅读及作文题目中。

而《我要去故宫》这类阅读经历,比枯燥的课本学习有趣得多,但孩子们能收获多元的文化知识,博古通今。无论应对考试还是谈吐气质,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哦。

故宫是很多学者用一生去研究的课题,对于孩子来说,想要了解故宫所蕴含的庞大知识体系难度不小。

为了向小朋友们传达故宫深邃的历史文化,故宫的老师们摒弃了品铺直叙式的授课语言,用故事或传说引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让小朋友一读就懂,家长们讲起来也不费劲。

《我要去故宫》每本书对应着一个核心建筑,比如午门、太和殿、乾清宫、养心殿、珍宝馆等等。带孩子了解故宫蕴藏的知识后,故宫的美才能全部展现。

以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对应三大功能区域。其中,红色代表举行国事的外朝,相当于会客厅;蓝色代表帝后妃嫔居住的内廷,相当于卧室;黄色,则代表太上皇太后居住的内廷,相当于养老院。

全套书共有20册,沉甸甸的份量,品质非常好。不管去没去过故宫,孩子的书架上都值得拥有一套,从书里读懂故宫,爱上中国文化。

原价,咱们团购价仅需元,点击下方商品卡,即可下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5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