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
日前,故宫角楼餐厅推出元年夜饭,抢订一空。却在15日传出取消年夜饭并退还元订金的消息。
一时间,故宫是否应该商业化成为热议。足见大众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
故宫承载我国厚重的历史文化,很多年轻人通过《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等纪录片,重新感知我国的传统文化。
故宫博物院不断推出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周边产品,从传统的纸笔和手帐胶带,到口红腮红等美妆,可以让我们把文化“带”在身边,让文物更“接地气”,一年创造10亿元的销售额,也带动其他博物馆推出了不少别致有特色周边。
博物馆的逐渐商业化,颠覆了大众认知。
博物馆不应该就是个普及文化知识,提升审美的地方吗?
将博物馆与商业挂钩让不少人产生质疑。
博物馆(典藏人文自然遗产等的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馆是收藏、陈列和研究自然、人文遗产实物的场所,并对这些实物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从博物馆的定义来看,博物馆有以下五个重要作用:
一、展示
我们对博物馆最基本的认知就是展出文物和艺术品,我们通过欣赏展览来扩大知识面,提升审美。
二、保存
博物馆需要展出文物,也需要给文物提供适宜的环境来保存和修护。
三、收藏
博物馆的藏品不会凭空产生,有的文物来自考古发掘;有的来自私人捐献;也有的来自于博物馆收购。
四、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与科技手段结合来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是博物馆一直在做的事。
五、教育
因为博物馆承载了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开展文化艺术教育的优秀场所,为了能让大众获得更多知识,博物馆还配有专门的解说员。
从以上五个博物馆的作用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项目都是需要资金支持的。所以当故宫文创销售额达到10亿时,很多人都想知道文创产品的盈利都去了哪里?
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也说过,故宫是非营利机构,所有销售利润都要用到故宫事业发展上,比如升级自动讲解器,开展教育活动等等。
为了满足大众更多的文化教育需求,国内外的博物馆都在不断升级创新。
精神需求现状
不可否认的是,现今很多人对艺术展品的审美能力偏低,可是近年来,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人流量却不低,限号、限时、预约、排队……即便如此也抵挡不了游客们的热情。
很多人怀着一腔热血踏入博物馆这座文化艺术殿堂,却不知道应该看什么,怎么看,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来,只是盲目从众。
于是,随便拍几张镇馆之宝的图片,顺带来几张与标志性展品的尴尬合影,再到门口拍个到此一游的剪刀手照片,发个全部可见的动态。
好嘞,齐活儿,走人!
咱也是参观过某某博物馆的文化人了!
可等到被朋友问起博物馆的所见所感,才发现自己词穷得只会说“大”“漂亮”“人多”……
花了一整天时间游览,收到的艺术熏陶等于0。
逛博物馆这么浪费时间,为什么很多人还是趋之若鹜?
根据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的物质需要得到提高,就会开始追求精神需要。
很多人为了去国外旅游看博物馆花费不少。
他们都带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有的是“乌合之众”;有的想见见世面,出去看看;也有人带着敬仰,带着提升自我艺术修养的目的一次又一次踏进博物馆的大门,寻找一次又一次的震惊与感动。
往事住的房间
一座博物馆就是陈列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房间,在这个房间里住满了片段式的过往。
每一个怀着敬仰之心走进这些房间的人,亲眼看到那些经历过历史洗礼的文化艺术瑰宝,仿佛不断穿梭在悠远的时光中,见证文艺的萌芽与繁荣、衰弱与复兴,欢喜、震惊、感动席卷而来,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陈丹燕就是其中之一,她是中国作家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背包客,从年至今,边走边写近30年,完成了12本旅行文学书,《往事住的房间》就是最后一本。
阅读本书,在她的带领下游览国外各大博物馆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在看她与人文艺术的对话中获得不一样的感悟。
若非真正与令人震惊的文化艺术瑰宝零距离接触,就不会有这般细腻动人的文字。
这本书制作用心,不管是设计还是插图,都如同一本旅行手札,有博物馆内拍摄的精美照片,也有娟秀优雅的手写文字。
大众逛博物馆的目的
身处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得文物和艺术品的信息方便快捷,阅读艺术书籍,网络搜索图文等等,几分钟就能足不出户搞定,可她还是一次又一次走进梵蒂冈、卢浮宫、奥赛等多个世界著名博物馆看展。
在旅途中她也遇到了带着不同目的游览的人。
结合书中细节,看展的人大致分为这四种:
第一种:朝圣
在这里,我才相信了,在漫长的过去,欧洲要是没有宗教也就没有艺术。野人在岩洞里画的牛不算。——《往事住的房间》
陈丹燕到达梵蒂冈博物馆的时候这么说。
西方很多艺术展品的题材都来自于《圣经》,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刻等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敬仰。
即使是中国也有敦煌这座艺术宝库来传递信仰。
但是在博物馆,这里的朝圣不仅仅只是宗教意义上的信仰,也有对艺术的敬仰。
每个人带着敬畏与感激走进去,感受艺术品的气息,细看它们的纹理与色彩,触碰来自悠远时代的文化余温,物我两忘,从一件件展品中收获震撼与感动。
这也许是去博物馆看展的至高境界了。
第二种:研究
学生和专家学者带着课题和疑问走进博物馆。
他们大多数会盯着某个展品研究很久很久,想要从实物中发现更多书本上看不到的东西。
毕竟印刷色差和拍摄角度会影响原作本来的面貌。
第三种:提高
在博物馆里的临摹者一直都是我羡慕的对象,那种宁静是细微地与最好的艺术品相处的方式。——《往事住的房间》
在图集二中陈丹燕向我们展示了她在年5月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拍摄的临摹者照片。
那些支起画板认真临摹的艺术家们,正与名画发生着最直接的连接,收获最真实的感动。
他们可以在博物馆待上好几天,只为了画好一幅画作。
每一次临摹都是一次新的提高。
第四种:休闲
在博物馆中参观的大多数都属于这种情况。
有的纯粹是为了成为一名博物馆过客。
也有的带着一知半解,带着好奇,带着激动游览,似乎想要从这些艺术品里获得什么启发,但是又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启发是什么。
来去匆匆,不知所措。
根据每个人游览的目的显示了大众心目中博物馆的意义与价值,它是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自我提高和休闲娱乐的场所。
显然,在大众的需求中并没有显示出直接的商业价值需求。
正因此,当故宫推出年夜饭的时候,引发了“价格太高”“过度消耗文化产品”“过度商业化”等议论。
商业化引发的深思
在之后的网络调查中,不少人都认为,故宫的文创产品制作精美,拉近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人民与我国文物的距离,让文物们摆脱了一直以来在人们心中“高冷”“呆板”的固有印象,使我国文化通过更多方式传播出去。
反观今年刚推出的年夜饭,“年夜饭”在国人心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代表着团圆与辞旧迎新,再加上“故宫”这个文化大IP,赚足眼球,虽然也出现了抢订一空的局面,但是大多数人却持怀疑态度。
大众更担心的是,这样开发会不会不利于文物的保存与收藏,会不会有损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
毕竟,博物馆不是饭馆,文化底蕴也不是靠吃一顿饭就能尽藏腹中的。
维持博物馆的运作的确需要资金,但是在商业化的选择上也应该有所取舍。
以至于最后故宫还是决定取消年夜饭预定。
在博物馆如何游览,才能流连忘返,赚回门票,去了还想去
长期以来门票都是博物馆收入的一部分,不少博物馆为了吸引参观者也花了不少心思,但是很多人去了一次不再愿意去,或者直接不愿意再走进任何一家博物馆了。
会有这种情绪的人,起初是因为休闲这个目的才走进博物馆的,也就是之前的提到的第四种目的,而现在大多数人都属于第四种。
大家经常觉得自己在博物馆中不自在,不知道在博物馆中如何才能有所得?
不如一开始就抱着无所得的心态去看展,把工夫花在游览前,而不是游览中。
第一步:搜集相关资料,获得基本知识
很多人指望在博物馆获得一些通识类知识,但有时候的博物馆提供的可能是专业知识。
如果遇到没有解说自己看展的情况,一进去,脑袋一片空白,当然会觉得博物馆不好玩儿。
但如果自己带着一点基本知识进去,或者带着疑问走进去,你可能会发现博物馆十分迷人。
第二步,在游览中尽情释放想象力
在不会欣赏的人眼中,艺术品就是个冰冷的物件。
但是对于了解它背后故事的人来说,它就是个杰作。
在梵蒂冈的西斯廷大教堂天顶壁画《创世纪》,是米开朗基罗用了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的世界上最大的壁画。
在游览时,是不允许拍照的,游客只能在当时感知这幅惊人作品的一切。
这时候我们可以调动自己的知识和想象力,想象米开朗基罗是如何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在脚手架上忍受着病痛完成这幅杰作的,他曾摔下脚手架,也曾遭受肩颈痛的折磨,但在当时的恶劣环境下,他仍然不停作画。
这些我们不可能亲眼见到,只能凭着想象去感受当时的情景,想象画作中说不完的含义。
第三步,深度挖掘
想要获得更深入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博物馆解说员或者相关专业介绍得到。
但是,也要在离开博物馆后自己做归纳整理,通过欣赏实物,去发现和体悟书本中没有的知识,这才能让我们的博物馆之旅收效最大化。
当然,还有一点额外提醒,在逛博物馆的时候,在精不在多,不要想着一次了解所有展品,不然容易出现注意力涣散、情绪焦虑等博物馆疲劳症状。
博物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是神圣的,随着宣传和普及,博物馆越来越“亲民”,使大众有更多机会接受自然科学和人文历史的熏陶,提升审美意趣。但这也并不代表大众能同时接受“过度商业化”的文化传承。
毕竟,文化需要理解也需要敬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