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卢浮宫 >> 卢浮宫介绍 >> 正文 >> 正文

两座建筑,一中一西,如何体现贝聿铭的几

来源:卢浮宫 时间:2023/11/12
北京中西湿疹医院 http://m.39.net/news/a_9134103.html

众所周知,贝聿铭先生是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之一,也被称为“现代主义的最后一位大师”。

笔者最早接触到建筑大师贝聿铭,是在初中时看到了一句话,他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是的,他和他的建筑,都像竹子一样——柔韧中有异常坚定地坚持。

一、“新”与“旧”的激烈碰撞——卢浮宫金字塔

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古迹之一。

而属于近现代的著名“金字塔”,则是贝聿铭先生设计的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一开始,这一建筑设计概念并不为人们所接受,被视为可怕的“天外来物”。

很多人认为,新的“金字塔”造型会破坏原有建筑(改建之前的卢浮宫)的古典与端庄之美,玻璃冷厉的材质、抽象夸张的造型,与原有建筑的含蓄、典雅的风格并不相融合。

而建筑建成之后,玻璃的材质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的美感,反而为原有建筑提供了一个拥有更巧妙的“展示空间”。

玻璃看似“坚韧”、“冷酷”,实际上则具有最强的“包容性”,它“隐藏”了自己,而成为了一个退后、起到烘托作用的“背景”。

玻璃不仅展示了天空的变幻莫测,还展示了原有建筑的金碧辉煌,雍容华贵。

▲“金字塔”与地下空间的连接

作为卢浮宫的“新入口”,“金字塔”完美地完成了它的接待、引导和分流的功能,游人的视线完全被“金字塔”吸引,继而形成一定的“游览路线”,从“金字塔”进入,然后巧妙地被引导入博物馆建筑的主体部分,完成参观、游览的一系列活动。

夜晚降临,“金字塔”则犹如夜空中的繁星降落人间,晶莹剔透,聚集并反射着周围的光线,璀璨如钻石,分外耀眼。

另外,在夜晚,建筑的灯光可以与水中的光影形成一种互相“依伴”的关系,使线条硬朗、干脆的建筑,多出了许多“温情”。同时,“新”建筑(“金字塔”形入口)与“旧”建筑(原有的卢浮宫建筑)之间,也生发出了更多自然的联系。

二、西方现代美与中国古典美的完美结合——苏州博物馆新馆

贝老另外一件让笔者印象深刻的作品是“苏州博物馆新馆”,这也是他的“封笔之作”。

贝聿铭儿时有一段时间生活在苏州,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狮子林”,是他儿时经常玩耍的地方。

儿童时期的生活和感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可以感受到这座博物馆其实是一座披着“西方现代风格”外衣的“中国古典园林”!

▲苏州博物馆新馆外墙▲展馆外景

博物馆的建筑轮廓和线条都保持了非常简约的“几何形态”,整体的风格语言非常明显。

虽然建筑群在整体上属于硬朗的“直线型”,但在造景手法上,又充满着中式园林的“含蓄之美”。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造景手法是非常细腻的。“纱窗”的设计也是其一大亮点。隔着一层纱窗看室外的景观,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不同的人看相同的景观,可能会有不同的心境吧,笔者感受到的是一片江南的“烟雨朦胧”,以及“恍若隔世”的了悟。你呢?

▲苏州博物馆新馆花窗借景

在这座博物馆中还有一些“花窗”,也是纯几何造型,相比古典园林中的各种繁复的花窗造型简洁许多,但是所传达的意境却分毫不减。

▲苏州博物馆新馆正厅天花板▲入境大堂的几何形状▲苏州博物馆新馆内部结构

整座博物馆几乎找不到任何“曲线”设计,但是形式始终只是内容的一个载体,透过形式的外衣去感受建筑的实质,才能够触摸到它的灵魂。

“简约几何”是贝老的建筑特色。在苏州博物馆,连山水也是“简约”的。

这与贝先生儿时在江南园林所受的古典园林的熏陶与之后接受的西方现代美学教育不无关系。

▲苏州博物馆新馆石景

“粉墙置石”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设计手法。

石景的尺度和人形成对比,从远处望去,宛如我国古代只有人物缩影,而不见具体面貌的“山水画”,仿佛从纸上跃然而出。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贝老不忘在白墙前添几笔山水,也不忘在规则的水池中点几丛睡莲。

因为他始终,心系故乡,难忘江南。

在这里,要特别向已逝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表示缅怀和崇敬,“斯人已去,精神永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