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卢浮宫 >> 卢浮宫介绍 >> 正文 >> 正文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只要用心感知,艺术启

来源:卢浮宫 时间:2023/10/24

文/小知悦读站

艺术是什么?是一个名词,是一个大范围的词,是一个很抽象的词。让人抓不着一个点,为什么?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千姿百态的,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生活“毒打”。那我们要如何去了解艺术呢?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的多姿多彩。

艺术是借助一些手段或媒介,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来反映现实、寄托情感的一种文化。这是对艺术的一种解释。

其实,我觉得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生活处处皆艺术。

对艺术有了解的就知道,好的艺术往往具有美学价值或哲学价值,在你未看到艺术的价值之前,是因为对艺术作品的感情没有理解。

任何艺术离不开情感的表达。那我们该怎么去学会赏析艺术作品呢?

而这本《如何给孩子讲艺术》引领更多的孩子与成人踏上愉悦而有收获的艺术之旅。

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著

任何学习的开始,离不开好的启蒙。好的启蒙对后面的学习,将吸收接纳的更加快。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是一本启蒙孩子或艺术入门者有关艺术素养的书籍。

作者是法国资深艺术史学者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高尔是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多家博物馆的顾问,现为卢浮宫学院当代艺术课程教师。著有《如何看一幅画》等多部艺术教育相关书籍。译者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博士成砚。

书中的画作大都是世界名作,且全书采用光滑的铜版纸印制而成,对于世界名画的失真度很小很小。如果你仔细看这些艺术作品的图,比例精准调整,没有扭曲、拉伸、模糊。这是因为作者精心选取的29幅艺术作品影印在书中趋于高度还原原作,且完全忠于原作。

另外,这本书还有一本小册子——“艺术家小传”,这本别册由北京大学艺术史论专业在读本科生王雅婷撰写。别册能够帮助小孩、大人和入门者更好地把握29位艺术家人生经历与其艺术风格的链接,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作品的背后,更好地赏析作品,品读艺术。

本书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书的好与不好,在于是否启迪人对事物的思考。

本书的前半部分列出了63条适合大众欣赏艺术、分析艺术的小贴士。书的后半部分则是运用前半部分所说的鉴赏方法,对29幅艺术作品(主要是世界名画,含少量雕塑等其他形式艺术品)进行不同年龄段孩子分析的详细解析。

01艺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艺术前面说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词,指的是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总之,在学习引导孩子艺术时,不要过多的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孩子,我们要想到如何激发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求知的欲望,引导孩子们学会接纳、分享和解决困难。

很多时候我们不要过多的禁锢孩子们的想象力,当有会执笔的小孩时,你给一支给他,他会画一些你不认识的线段、点、圆圈,其实这就是孩子所认知的世界。

你和孩子看到的同一个东西,其实想法不一致,因为你的认知力与孩子的认知力不一样。要知道,现在的孩子大都是“戏精”。你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可能会被带偏。

就如同书上所说,给孩子讲艺术,我们首先要问“你看到了什么”,而不是“看这个”或者“你应该知道……”

孩子的思维是发散的,也是多元化的,有时跟着孩子聊天,你会跟不上节奏很正常。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书中一览

让孩子敞开心扉,接受世界,感知这一切。

比如说,昨晚看到一则短视频,一个会爬的小孩子,在妈妈出去冲奶粉给他喝时,拿着妈妈的手机,翻看几下,突然躺在床上哈哈大笑,在看到手机图画图标时,也是在给孩子构建日常的一个图像世界,有动有静的图画。

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这个,小时候最喜欢看得就是带有图片的小人书,有时候都是先对书中的图片一睹为快,再来看故事。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教育家们提倡给孩子多看绘本,孩子不认字,但是图片绝对印象深刻。我一同事的小孩,喜爱看绘本,每天听同事讲故事,慢慢地小孩自己看着绘本,讲故事。

其实,艺术这种东西,只要用心了,启蒙孩子的艺术灵感来自于我们所熟知的范围。然后再稍微引导一下,艺术作品告诉我们的启示或者道理。

为人父母者,孩子的第一任启蒙导师,言行举止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艺术一般靠熏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现象居多。

02艺术不分国界,在于艺术时代的沉淀

关于艺术表达形式有语言、文字、绘画、音乐、形体等。本书主要是以绘画来阐述艺术该如何认知。

不同的国家不同对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意思各不相同。

许多绘画作品都尽可能的忠实的反映当时的社会。自古以来就是将自己所见的美丽之景描摹下来。

比如书中所说,一位学院派画风用记账员的方式,事无巨细地重现了19世纪资产阶级背景下的现实世界。

同样,我们把鲜花和梵高画的花放在一起,很难找到它们的差别。这是画家的一种技巧,也是他的作品的精彩之处。

艺术作品是建立在艺术家个人思想维度之上。也是表达自我感受的一种手段。

亦如郑板桥画竹子,他观察、体验竹子的形象始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艺术构思孕育了胸中之竹,而磨砚展纸倏作变相最后完成了手中之竹,可见竹子的形象自始至终伴随了画竹的全过程。

每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都是跟时代潮流相通的。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书中一览

比如赏析这一幅《被拖去解体的战舰无畏号》,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引导孩子了解的深度不一样。

5~7岁:这是一场海上战争吗→“无畏号”一定很重”→“无畏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船上有很多人吗8~10岁:透纳为什么对这艘船感兴趣→透纳本可以把“无畏号”放在画面的中心→落日和船一样大→看不到任何细节→什么都没有发生,但一切都在移动。11~13岁:这不是一幅真正的历史画→这幅画受欢迎吗→看起来像一幅抽象画。

其实这幅作品记录了国家重大的历史时刻,更是揭示了人性的基本问题。画家透纳把绘画推向了极限,将这艘曾经壮却无用的船只,有意引发我们对死亡意义的思考。

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给我们展现了不同的艺术气息。艺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走向多元化,走向更加繁荣的时代。

03任何时候艺术启蒙都不晚,关键要正确引导

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在《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这本书说:不能将你的知识从外部强加给孩子,而是要针对他们的问题给予生动的回应。

比如5~7岁的孩子喜欢将图片凑成一对、一个系列或者一套,博物馆、画廊里通常陈列着印有绘画作品的书或者明信片,可以让孩子们从这里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

11~13岁的孩子对世界有了自己的认识,要试着一起引领他们探究艺术背后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更深层次的意思。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真得是一本超赞的艺术启蒙经典读物,即使不给孩子讲艺术,我们也可以自我熏陶。书中的指引导词,非常启发孩子对艺术的思考。本书真的值得一读。

时间是流动的,艺术是永恒的。用心感知,感受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物。艺术就在我们身边。

小知,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以书为伴,读好书,书写自己所思所悟,品人生百味。

(备注:如需转发,请注明原创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