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卢浮宫 >> 卢浮宫介绍 >> 正文 >> 正文

读书找不到方法听听她们怎么说的吧

来源:卢浮宫 时间:2023/7/23

当下我们的时间被分割的厉害,满天都吹着碎片信息,读书这件事,也如同在沙漠中行走一般。好不容易挤出时间来读书,也许还会发零星的感悟,可不久后又被时间给吹散了。

“想要认真的对待读到的好书,去实践其中明白的道理。”

我们也是带着这样的初衷组建的拾书小记读书会(下文简称:拾书读书会)。

这次,我们请到五位拾书读书会的小伙伴分享她们最近读到的好书,一个一个来吧

我最近喜爱的书是《格林童话》。

这本书是看顾彬老师的《德国与中国:历史中的相遇》时注意到的。他在书中说,“德国童话与中国童话有什么不一样呢?德国童话的目的可能是让孩子高兴快乐,中国童话的目的是为了教育。”

不想写读书笔记是常有的事。读完就扔是一种懒惰快乐。But,我发现这样非常容易遗忘,“读了跟没读似的”。那花费的时间算什么呢?

现在做笔记,会用本子记录,也会用OneNote。做纸质记录时,会把页数标出来,写重点词,再写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用OneNote,直接把文本拍照,划重点,再丢进OneNote写笔记。

我最近喜爱的书是《圣诞假日》

书中卢浮宫观画一段印象深刻,因为我也很喜欢看画展。

“只有对你重要才有意义。一幅画只对你个人有意义,对你这个观赏者而言它才真正有意义。”

我是个门外汉,观画很少有震撼内心激荡灵魂的体验,但我也知道,艺术造诣与美的感受无关,否则艺术作品恐怕会失传吧。

但我仍常常困惑,一幅世界名画,如果我感受不到它的美,那感受别人对它的鉴赏是否有附庸风雅之嫌?

不写书评的书基本上不出一个月90%的内容都忘记了,但是只要有一本喜爱的书做了笔记或书评,那是很有成就感的,所以不想写笔记的时候我就提醒自己回忆并感受这种正面激励,我喜欢一句话:“凡是让你痛苦的东西,往往会让你获得长足进步。”

我最近喜爱的书是《沉默的羔羊》。

被吸引的点在于女主是如何一步步战胜内心的怯懦与过去的自己和解。读完后,我感觉多了一份剖析和接纳自己的勇气。

由于实习工作量较大,只有利用好通勤时间,每天乘公交往返的路上可以看完余页,下班回到家又可以继续阅读。

看完四、五本书的时候,会找一个悠闲的半天,边听音乐边整理读书笔记。

加入拾书读书会是想更有动力的多阅读多思考,和大家一起读书打卡让阅读这件事多了额外的动力和乐趣。

最近读到王世民的《个体赋能》。

里面提到一个叫内隐能力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们对能力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能力实体观和能力增长观。

持能力实体观的人认为能力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他们会将工作看成对自身能力的一种检验,他们关心的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高成就,避免因失败导致的消极评价。

而持能力增长观的人则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提高的。他们会将工作看作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他们追求的是发展自身的能力,高成就和积极评价反而是这个追求的副产品。

我曾参加一位崇拜的作家的新书签售会,在签售会的前一天晚上,我认真准备问题,打算在签售会的提问环节中请教作家。到了签售会当天的提问环节,我却因为害怕放弃了提问的机会,因为我担心我想提的问题不是一个好问题,担心与作家交流的过程中回答不好被人笑话……即使是到了拿着书让作家签名时刻,也没有把心中想对作家说的话说出来。

原来我认为能力是固定的,理解了这个理论后,我懂得能力是不断提升的,失败意味着还有提升的空间。

参加工作之后,总抽不出时间读书。为了提升输出能力,同时认识更多同频的伙伴,我加入了拾书读书会,现在几乎做到了每日阅读。

读书方法有很多,我用的是多重阅读法,即:1.明确目的;2.画出框架;3.变速阅读,拿捏轻重;4.重点精读。

之后那之后,再结合自己的情况去寻找合适自己的方法。

我最近喜爱的书籍是《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什么是战略》《赋能》等。

这些都是公司组织培训考核的书目,不得不学。后来,我发现管理类的书籍是可以从中领悟学习并学会如何管理人生的。

加入拾书读书会的初衷,是希望能与喜欢阅读的朋友一起共同学习成长,大家会有不同的思维、角度、经历的分享。

说实话,年初我也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1小时1本书(边读边做笔记-九宫格笔记、思维导图)。当时对于快速阅读是焦虑状态,不能理解内化。但发现并不是这样,当我做到时,自信心爆棚~

已听完五位小伙伴的分享,也欢迎留言分享给我们你最近爱读的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