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艺术之旅5:蒙娜丽莎终于露面啦!
大画廊相背邻的是一条长长的展厅,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的作品,悉数在此。
不过,最著名的《蒙娜丽莎》缺席了,只因为她的身份特殊,卢浮宫不忍心让地位尊贵的她“混迹”于大众当中。虽然这里也有五幅达芬奇的作品,但这位“夫人”,始终是离群索居的。
要拜会“夫人”,只用看人群都朝着哪个方向行进,而且这幅画的指路牌随处可见。
在一睹本尊之前,我其实是有些不以为然的,认为这不过一幅肖像画,比起当时“最高级”的历史画来,其实算是“等而下之”,并且比起巨幅的壁画,这小小的架上油画也算不得宏篇巨制,尤其是她身上的传奇和炒作太多,反而令我很有些怀疑她“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我想,并不是我一个人这样怀疑。
当然,我承认所有的怀疑在我第一眼看见她时便烟消云散了。
画面完全不是我在印刷品当中看到的黄调子、绿调子,也完全不是山寨版中的刻板谨细。
画面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蓝调子,似有若无,这是空气的颜色,是春日里带着清新味道的空气的颜色。看了原作,我倒可以原谅印刷品的失真了,我觉得大概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完全还原画面中清朗的气息。
我们到达蒙娜丽莎前的时间还早,人并不多,每个人都有片刻时光与她对视,合影,静静地看着她,一秒,两秒,三秒。当然,这种单独地安静相处的时间也不能再多了。
望远镜是个好东西,简直是博物馆必备。于是,我遥遥地、细细地、一丝一毫地看她眉梢眼角的淡淡笑意,看她微微肿胀的手指,看她右肩后面的山色蜿蜒,竟然还看到了一抹完全没有注意到的夕阳的薄薄的红色调子。
画面之所以有谜一般的微笑,以及雾一般的氤氲,完全出自画面多达四十余层的薄涂,这是达·芬奇发明的方法,这四十多层也不是一气呵成的,大概是状态最好的时候才拿出来添一两笔,经年累月,画面于是显现出这样丰富的层次,透出一股奇迹般的微光。
加上年长日久,画家与作品之间产生的情感,也一并被印刻在了画中。
我现在真能理解为何达芬奇一生都带着这幅画不交货,只要一交货,这幅画他就永远无法再见到了。他是舍不得啊!
任谁也舍不得!
一件这样的心力之作,画家自己一生也无法复制!
不过,《蒙娜丽莎》差一点就“命丧他乡”。年,一个名叫佩鲁贾的意大利人竟然把它偷出了卢浮宫,最后警方在佛罗伦萨的一家小旅馆找到了她的踪影。而带走的时候,她甚至被藏到了汽车的排气管里!
真是把人惊出一身汗!
警察找到他的时候,这个小偷竟然理直气壮地说因为达·芬奇是意大利人,他此举不过是出于爱国的考虑,要让《蒙娜丽莎》回家!所以,大概是为了安慰意大利人民,画还真留在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展出了几个月。
达·芬奇要是知道,一定会被这个小偷气死了。他当年就是在意大利伤透了心,才受法王弗朗索瓦一世之邀,并且带着这幅心爱的作品老死他乡的。
其实画作在卢浮宫的时候,还没有那么引人注目,专门跑去看她的人远没有现在多,结果等她被偷走了,倒有人排队去看那空空的画框,据说观众增加了三成!真够矫情的。
回到法国的《蒙娜丽莎》待遇就升级了。
原先是和其他作品放在一起,这次就被单独放到了一个展厅里。后来,日本人借了展,用了三层防弹玻璃保护,就是现在画作外面的那三层。
最早她其实并没有受到特殊优待,还不是和其他作品在一起,后来就“脱离群众”了
所以,现在无论怎么拍照,总是很难避开玻璃的反光。日本人真是多事!
总是有许多人在问为什么《蒙娜丽莎》会这么出名,难道就没有比它画得更好的作品吗?
出名的原因很多,实力是一方面,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必须有故事。她的故事确实挺多的。就说她的身份,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定论,更何况这是达·芬奇的作品,他的作品中,如果没有点秘密都让大家觉得不正常。
所以解读越来越多,扫描越来越细,故事也就越来越多了。
当然,前提是,她确实很美。
我稍稍有点替另一幅感到可惜,就是她对面的那一件巨作,委罗内塞的《迦拿的婚礼》,这是卢浮宫里最大的作品,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名家手笔,可惜观众无心观看。
没办法,一切的一切,在《蒙娜丽莎》面前,都会被抢去风头。而一切的一切,只要和《蒙娜丽莎》沾上点关系,也都会出尽风头。连那个小偷藏她的旅馆房间,现在炙手可热根本预订不到。
还有过几年就涌出一件类似的作品,号称是“青春版”“**版”的蒙娜丽莎,那种山寨水准,竟然还真有人跑去追捧。
哦,对了,《蒙娜丽莎》正是我在卢浮宫“三宝”中拜会的第二宝。
《迦拿的婚礼》达·芬奇另外五幅作品英国的山寨版《蒙娜丽莎》所谓青春版,高下立判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9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