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大运河畔,古朴雅致的水乡小镇,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无论何时何地,运河街道的发展进程从未停歇。
新宇村千亩荷塘
“甲鱼之乡”“黑鱼之乡”都曾是运河街道的响亮名号,如今甲鱼养殖走上生态化、产业化道路,在保护环境品质的同时实现产值的持续上升,黑鱼养殖则走上了转型道路,原本遍地的黑鱼塘转眼化为千亩美丽荷塘。伴随产业发展的步伐,五杭、亭趾、博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并顺利通过验收,其中,五杭集镇成功创建省级样板,亭趾集镇成功创建市级样板,城镇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加速推进,8个美丽乡村精品村的改造提升更是为恬静的田园生活平添一抹亮色。
当下,运河街道正以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地、运河特色文化展示区、杭城北部美丽后花园”为目标,聚焦“三个全域”建设,助力“东部崛起”,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借势借力,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年度各项工作,为建设“生态美、城乡美、产业美、人文美、生活美”的“五美运河”注入满满的正能量。
五杭集镇改造提升还原古朴风貌
小城镇改造颜值、韵味双提升
一个小小的集镇究竟可以做到怎样华丽的“转身”?一条古老的街道究竟可以产生多美妙的“变化”?这所有问题的答案,都能在运河边找到。
南街是不少老一辈五杭人的美妙回忆:每天来来往往的商贩带着不曾见过的新奇小玩意到处兜售;路两旁摆摊的商贩卖力吆喝,生怕自己筐里水灵的蔬菜没有买主;长辈们牵着孩子的手,一边走一边张罗着购买当天的食材或生活用品……这,就是南街在人们记忆中最初的样子。
亭趾集镇改造新貌
再次踏上这条饱含记忆的街道,种种令人欣喜的变化让南街成了接续古今的重要脉络,人们可以从焕然一新的南街之上感受到小城镇的魅力蝶变,也能从独具水乡韵味的装饰之间,读懂过去的故事。
如今,在五杭集镇玉露路和解放路交叉口的位置,一幅巨大的墙画向过往行人诉说着五杭“老南街”的故事,而在玉露桥、运河水乡风情馆以及集镇上许多显眼的位置,都能找到这些还原过去五杭人日常生活的绘画作品,它们都出自75岁的尤源海之手。
作为土生土长的五杭人,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让一点一滴的五杭记忆全都深深地印在了尤源海的脑海里。据了解,他是邱山书画社的成员之一。“我本来就挺喜欢画画的,所以退休之后就抽出更多时间去专门学习了绘画。”
从年5月开始,尤源海投入到绘制反映老底子五杭记忆绘画作品当中。通过整理资料信息与实地走访,尤源海和另一位集镇居民用了半年多时间创作完成了86幅绘画作品。“每一幅画里所展现的并不只是单纯的绘画技巧,而是藏在心间的那一份乡愁。能用自己的爱好为家乡建设出力,我觉得非常值得。”尤源海说。
博陆集镇风光
五杭、博陆、亭趾三处小城镇已于去年底通过验收考核。全域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改善人居条件、提升环境质量、增强民众幸福感的重要举措。通过房屋外立面改造、市政绿化铺设、强弱电线路“上改下”、道路整治、河道治理等整治项目的实施,这三处集镇的面貌都得到了有效改善并展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特点。
五杭集镇以“水乡历史文化街区”为定位,街道通过集镇“三带一片两入口”的建设,打造“产业兴旺、水乡风貌”的样板小集镇。亭趾集镇商铺众多,人流车流密集,属于运河街道重要的商业中心,为此,街道根据集镇自身优势,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进程,全力打造城郊都市商业街区。博陆集镇是运河“古老记忆”的发源地,为此,街道结合集镇内的危旧房改造工作,以“博陆十景”为主题,在博陆集镇建设“运河水乡文化阳台”,并以高家弄为主要复原区块,重现博陆老街风貌,打造出具有人文气息的水乡田园生活街区。
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经济双丰收
早在40多年前,长征大队就已经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号了。年,长征大队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受到表彰,年9月,大队团支部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队标兵……众多的荣誉述说着长征大队辉煌的过去。
如今,“突击队标兵”已成追忆历史的字眼,沿着焕然一新的长征路走进双桥村,村口一辆老旧农机留下了时间的印记,仿佛述说着过去“长征大队”的动人故事;河岸边的滨水绿道成为村民们步行锻炼的好去处……随着运河街道第二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完成,这里的乡村又有了许多新变化。
年初,双桥村便根据当地产业特色,将“一带一路一园区”作为美丽乡村核心打造项目,着力打造大运河沿线千亩稻园观光带、长征路沿线农耕文化主题展示区以及由生态甲鱼养殖体验园、中药文化园、校地合作学生实践基地和水稻种植体验区组成的现代农业园区。
“传统的农耕文化是双桥村最突出的标签之一,我们要以此来构建一个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品牌。”双桥村村委会主任季平说,村内已积极引入第三方文化创意企业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未来规划与发展出谋划策,还成立一家由村集体管理运作的农业旅游公司,引导村内未来的产业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
美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美丽环境的支持,在展望未来发展前景的同时,双桥也在做优环境上下足功夫。目前,全村美丽乡村整改提升工程已经完成并通过区级验收,而农业生产“八字诀”展示区、农耕体验馆、夜景灯光展示区、村民大舞台等多个主题景观节点,则串联起了双桥村的美丽风光带。“全村的环境、景观打造始终围绕着长征大队、农耕文化等核心内容,我们已经把双桥的特色融入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各个角落。”
今年以来,运河街道以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地、运河特色文化展示区、杭城北部美丽后花园”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采取多种措施,着力凸显各村优势、特色,积极打造“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乡村新样板。
除了双桥村,五杭、唐公与杭信其他3个第二批美丽乡村精品村也都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出运河乡村的美丽风貌。五杭村与唐公村紧邻五杭集镇,在建设过程中着重突出立面整治以及环境提升,以全力还原以往运河的水乡风貌;杭信村紧扣传统的桑蚕文化,通过多种渠道的展示媒介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点缀在广袤的乡野之间,让运河展现出诗情画意的乡村风韵。
运河文化特色传承、创新更精彩
文化内涵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等内容,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在运河,缓缓流淌的运河水、香味四溢的红烧羊肉、造型各异的特色糕点,甚至一片水稻、一朵荷花都代表着这个古朴水乡的文化内涵。
可以说,杭缎织造是运河街道众多非遗文化项目中最艳丽一个:五彩斑斓的装饰纹路搭配传统工艺制造的柔软布料,每匹杭缎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项传统技艺的传人是年轻的姚雨婷。
杭缎织造技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姚雨婷家族做杭缎最早可以追溯到她太爷爷时期。“最开始的规模只是一个家庭小作坊,有一两台手动的织布机,所有工作都是手工,比较费时费力。发展到现在,大部分工序已经完全可以由机器代替,通常多平方米的车间、数十台机器只需要一两个人就能控制,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姚雨婷说,有些客户会要求手工制作,像这样的要求厂里通常也会满足,但因为人力和物力限制,一年的手工订制只会有30到50件。
年左右,费庄华发织造厂接到来自法国卢浮宫的订单,当带有独特欧美元素的设计与中国传统杭缎结合的时候,成就了独特的艺术品。“其实在上个世纪90年代时,我们家就已经接了很多国外订单。因为父母不懂大牌,只知道那些都是英文字母。慢慢地,我才发现那些是纪梵希、迪奥、卡地亚、MCM等大牌。”
致力于传承杭缎织造的姚雨婷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姚雨婷有着自己的想法,“我会尝试着组织一些孩子们参与丝绸织染的课程,包括抽丝剥茧、布料织染等工序,为他们普及杭缎织造的知识。像这样的传统纺织的工作,年轻人很少愿意做,所以这项工艺的传承、创新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在运河出名的,除了杭缎织造外,还有那闻着味道就垂涎三尺的红烧羊肉。运河的红烧羊肉以口味鲜甜、肥瘦相宜而闻名。每到冬季,气温骤降的日子,人们的餐桌上总少不了这道既暖身又鲜美的红烧羊肉。这道美味的羊肉可以说是运河传统美食文化的“魂”。
同时,这道传统美食还衍生出了运河本地每年举办的一项传统活动——“鱼羊美食节”。每年年末举行的鱼羊美食节,是一次运河当地文化、美食、民俗有机结合的传统盛会。每一届鱼羊美食节现场都会开展一次激烈的美食比拼,各家餐厅、菜馆会派出手艺最好的师傅与最具特色的食谱参与“运河十佳美食”的评比。与美食节一起举办的还有“欢乐水乡趣味运动会”,这已成为杭州市唯一入选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个西安村文化活动名单的活动。市民们可以在甲鱼塘内亲手捕捉甲鱼,还能参与“甲鱼赛跑”等各类运动项目,体验别样的乐趣。如果说,鱼羊美食节是美食文化与乡村特色产业的完美结合,那么今年的首届“荷塘花会”便是生态环境与文化底蕴的有力展示。荷风蝶影霓裳展示、荷畔新貌集体采风、荷塘新语宣讲展演、荷睦邻里围塘夜饭……文旅特色活动一波接一波,吸引了更多游客纷至沓来。
非遗踩街闹元宵
除了杭缎织造与红烧羊肉,运河街道还有清水丝绵、宝卷、米塑、马灯、火狮、高跷等许多非遗文化项目。街道每年的元宵喜乐汇非遗展演则为灿烂的非遗文化项目、优秀的民间技艺团队集中展示搭建了平台。文化阵地建设突出一村一品,兴旺高跷馆、双桥甲鱼馆、五杭水乡风情馆、杭信蚕桑馆……文化礼堂、文化家园的不断新建与完善,火狮、舞龙、马灯等民间队伍注重传承与发展,也更好地满足了新时代里运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为农文旅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接下来,运河街道还将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组织《运河街道志》和《运河历史文化丛书》编撰工作,展示运河街道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
运河特色产业与运河水乡文化有机结合,让这个被运河滋养的地方迸发出更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