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卢浮宫 >> 卢浮宫优势 >> 正文 >> 正文

书摘真正优秀的设计是不会对传统的表面

来源:卢浮宫 时间:2022/7/11

书摘

《中国工业设计断想》柳冠中

本文摘自柳冠中所著《中国工业设计断想》一书中「传统」章节中的部分内容。

柳冠中被誉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年创建了我国首个“工业设计系”。多年来勤奋耕耘、为人师表,奠定了我国工业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教学体系,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和理论家,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工业设计发展。现为清华大学首届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导、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荣誉会长、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所长、山东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南京艺术学院和广东工业大学博导。

《中国工业设计断想》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柳冠中先生从工业设计的观念、教育、系统、方式、共生、事理、基础、传统、服务、担当、数据、战略、产业和语录这14个切入点全面阐释他对中国工业设计当下与未来发展的认识,思想深刻、观点犀利、例证实事求是;第二部分是柳冠中先生“回头看”的内容,分为启蒙、磨炼、淬火、担当、构筑、立论6个主题,讲述了他多年来从事工业设计事业的切身经历,通过自己的经历反思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心路历程,激励我国设计界勇于担当,创造出中国自己的设计体系和标准。

点击底部链接可购买纸质书籍。

传统——

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都说传统传统,咱们学的都是什么传统?什么中国红,什么宝相花、勾股,可笑得很,外国一搞符号,咱们全搞符号论,到底符号是什么?现在又是用户研究,又是交互设计,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的设计到底是什么,我们中国永远在培养打工仔,我们为什么不能出现自己的引领我们设计的顶层设计?

怎样才是继承传统?诸如“唐装”、“汉服”,难道我们每天都能穿吗?中国所谓的继承传统,却总在中国元素上拘泥着。当您到年后,看咱们现在做出的东西是否是中国的东西,如果做出来那就是中国传统的一部分,那才是真正的继承传统。

法拉利和罗马柱式有关系么?卢浮宫与卢浮宫博物馆有关系么?不管哪个专业都在讲中国元素,搞一个祥云就算继承传统了。传统是批判性继承,传统是创造出来的,不是继承的。我们的祖先一直在创造传统,从古至今从没有停止过创新,必须要创造!目前要提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围绕中国的生活方式做出来的风格,那才是新中式。

我们很多同学一谈起中国元素就往往围绕着老祖宗的东西不放。比如“如意”“祥云”“脸谱”“中国红”等等中国的符号贴在设计作品中就是有文化的、就是文化符号了?现在有些同学包括设计师常常把传统的符号贴在设计作品表面中,很突兀。因为脱离了时代背景的传统文化符号,牵强附会会失去当今的语境。

我们自己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我们的身上有中华民族的“DNA”,有些文化是不知不觉地根植在我们灵魂深处的,不需要一谈及文化就找传统符号、找祖宗标签。

单纯地把青花瓷、故宫、长城等等中国符号、元素生硬地贴到我们的设计作品中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些传统的、老旧的,甚至是帝王将相的元素大多数时候不能反映当代百姓日常生活的。如何巧妙地把传统文化的精神放在创意设计中是很有学问的。

卢浮宫,为什么说这个玻璃金字塔好?它跟文艺复兴的卢浮宫完全不是一回事,这就是设计师的创造,创造是研究人的需求以后明白的,因为卢浮宫不再是皇宫了,而是宝藏,藏在地底下,要让它见光日,所以弄的一个玻璃的“金字塔”,让阳光射进去,引人下去。你说这是传统吗?好像传统很容易得到大家的同情和支持,法拉利的跑车跟罗马的建筑有什么关系?

古代的大家庭,四世同堂,是解决婆媳妯娌矛盾的,要解决家庭矛盾。现在我们三口之家、四口之家能这么做吗?我们把它奉作经典,动不动就说中国的四合院好,翻篇了,这一页翻过去了,还不如50年代的大杂院,70年代的筒子楼,邻里上班都不锁门的,这种社会关系现代没有了,都是门户紧闭,来了人以后猫眼看一看。这个社会变形了、变态了。

从奥运会、60年大庆、世博会,又是广州的亚运会、深圳的大运会,我们都靠这些东西来给自己壮胆、鼓气,而这个要的就是脸面上的东西。造成了全国重视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的推动,是好看是炫是酷。这引导

了目前很多设计专业都这么转向,认为这才叫设计,而这些都是“过大节”。我总说我们不能天天过大节啊,过节一年就那几天,你穿唐装只能春节穿穿,结婚穿穿,平常穿着唐装上班,那不笑话你才怪呢。大家都沉浸在这个喜悦当中,一说中国红,中国什么元素,在这个婚丧嫁娶场合你可以尽量地表演。电脑弄个中国元素,可以弄个红电脑。现在很荒唐,空调弄个红的,搁在商场很醒目,搁在家里一个红空调,跟家里的色调完全不匹配。现在设计界,很多设计都在嚷嚷中国元素中国红,我觉得很荒谬,这根本不能解决中国化的问题。

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的写字楼与“北上广”乃至三线小城市的写字楼的区别无非是休息时喝咖啡或喝茶!难道为了继承传统,用“文房四宝”办公传递信息?在宣纸上写诗、作图?“创造人类未来的生存方式”的出路决不仅在于发明新

技术、新工具;也绝不是沉溺于所谓传统文化元素,闭门玩赏、悟道修养,这只能成为中国古代旅游套餐中的“博物馆”!或发达国家的“农家乐”!而在于善用新技术带来人类视野和能力的维度扩延,以改变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开发我们的的理想,提出新的观念、新理论。

我们究竟鼓励“穿越古代还是未来?”。我建议多向前探索,传统是过去的辉煌,而未来的挑战,却不会顾及我们的“悟道”!中国人一直靠极少数超脱凡尘的“悟”,而忽略了探索复杂世界的路径。传统的中华文明处于危急中,而立足于未来世界文化之林的中国文明的发扬光大则更令人深思啊!

我们现在学习设计的方向,就应该有着这样批判地继承的精神-既能够将老祖宗的东西为我所用,又可以反映现在人们生活状态、结合当下人们的精神与物质需求,这才是好的设计方向。好的文化创意是对一个时代有大作用的创举。设计不仅仅是小范围的活动与事情,设计可以影响到许许多多的人。

研究当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用等问题,从中国的资源、所处国际环境,探索自己的生存方式,选择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样的设计自然是当代的民族化,而不是博物馆式的传统形式,更不是西方式的文明。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不断地创造了历史和中国民族传统和风格。历史对于现在来说是“昨天”,而今天对于未来也是“历史”,因此,我们不要从历史的现象出发,那是祖先当时的“事”和当时的生活方式的物化。从中国当代实际出发,不断创造“新的民族传统”才是设计的首先任务。创造中国的“今天”,就是创造中华民族“明天的历史”。

“文脉”是意义的承接,技术与形式只能作为手段。而当我们过多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