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心里说,我对书圣的《兰亭集序》并不特别欣赏,觉得它在写法上和不少同类文章是一个套套,开头叙事加写景,而后生发大段议论,直奔主题,这也是杨朔散文为人诟病的原因之一。此次和武汉电视台李凯同游兰亭,竟获致意外感受,于王羲之其人其文一下拉近了距离。
█这天上午天朗气清,游人渐多。据说现在的兰亭建于明嘉靖的二十七年(一说清康熙十二年重建),亭址虽非原地,却也依山傍水,竹木掩映,如序中所写:“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座地处江南的园林妙在天生丽质,不失野趣,就像大手笔做文章,浑然天成,所谓“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刘熙载)。我们在流觞亭前徘徊,曲水叠石,亭外有走廊,翘角飞檐,仿佛走进宋人画幅。相传一千六百多年以前,王羲之与当时名士孙绰、孙统、谢安、支遁等41人为修楔宴集于此。他们列坐水边,让盛酒的羽觞从水的上流放出,循流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即兴赋诗,不然罚酒三觞。书圣为诗作序,当场书写,遒媚刚健,便是后世推崇为神品的《兰亭帖》。我常想,一处再美丽的风景,如果没有文事点缀,就很难展现它的辉煌。
█有本书上说,巴黎人头抬得高高的,是因为他身后立着卢浮宫。而置身兰亭书法博物馆,我也产生同样的感触,文字原是供人驱遣的仆役,中国文人却使它成为气质高贵的绝代佳人。馆内收藏、展出古今书法精品,可谓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唐太宗对王羲之称誉备至:“详古察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甚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相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今天,我们倒有一点抱怨,太宗皇帝过于自私,下诏将《兰亭帖》真本作为陪葬,以致“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离开兰亭,我为自己选购一只状如小船的羽觞仿制品,上有“古越龙山”字样,高擎此觞,可与古人晤谈。
█王羲之出身望族(父王导为丞相),钟鸣鼎食,晋代文人多清谈老庄,或纵情山水,或寄意翰墨,书圣也逃不出这个格局。羲之当过官,洪迈说他“抗怀物外”,“功名成就无一可言”,我们却不能无视其忧社稷、悯黎庶的赤子情怀。据《世说新语》:“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目不暇给。今四邻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谈致患邪?”于此可见,右军先生也是一个有血性的人,后辞官不作,在杂帖中发出“吾为逸民之怀久矣”的感叹,这并不奇怪,大凡正直的士人都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条路,有的刚出仕就萌生功成身退的念头。右军祠有一楹联较准确地概括了书圣一生行藏:“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我们甚至可以说,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这位“天地之子”俯仰之间的放言。
█和一般清谈家不同,王羲之相当自觉地企图突破老庄思想的樊篱。序文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在他看来,生和死不一样,寿或夭也无法等量齐观,这其实是作者对生命的认知、眷恋乃至执着。西方一位哲人指出:人的智慧的极限,在于认清人生之谜的无解。这“无解”实际上是多解,“吾将上下而求索”,使生之旅程散发菩提即觉悟的芬芳。王羲之又提醒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面对钟灵毓秀的会稽山水,我们的大书法家体察到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即便你是君临一切的秦皇汉武,后人照样批评你、议论你,什么功名利禄统统是过眼烟云,只留下屈子《天问》等黄钟大吕的伟构,从而使整篇序文作为一种终极式回顾,至今余音袅袅。
█归途中,我和友人谈及,在净土不多的当今世界,很想在兰亭卜地结茅,和真山水相邻相亲,把桑榆晚景消磨在山风夕照之中。
█兰亭,一本读不完的名著。
诗人桂向明桂向明(.5.12~.1.18),江西鹰潭人,诗人,教师,曾用笔名绿筠。出版作品包括《如果我十九岁》《人淡如菊》《美丽的选择》《灵魂在高唱》《痕迹》《洁白的羽毛》《灵魂与剑》《幽居集》《桂向明短诗选》(汉英对照)等十三本诗文集。处女集《如果我十九岁》获江西首届谷雨文学奖,散文诗《题教师塑像》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中学语文教科书。年12月荣膺中国文联“新中国60周年文学艺术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