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羊羊你好天府
Betteritistogetwisdomthangold.——VictoriaandAlbertMuseum
在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中庭门楣上,镌刻着这样一句格言:“增进智慧胜过获得黄金。”
这个春天之所以特殊,可能跟你的“精神食粮”出现短暂的缺失有关,比如,一次电影院都没约过,一次火锅都没聚过,一次博物馆都没逛过……还好,漫长的焦虑和等待之后,大家终于嗅到了属于文化和底蕴久违的味道。你听,成都多家博物馆恢复开放的消息陆续传来……▲祭祀、祝寿、大婚、贺岁是宫廷的四大盛典,华美庄重,但拂去繁缛的礼节,它们娓娓道来的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寻常的那些幸福时刻“很多年之后,我可能都会记得这个特殊的春天,没有逛过春熙路,没有聚过火锅店,没有约过茶楼……”程燕顿了顿,然后说道:“我已经有4个月没去过博物馆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没有成行的计划慢慢都会变成遗憾。对于程燕来说,因为年底太忙没去成的一场特展,却又在无奈的等待中心心念念了3个月。
那是包括四川、河北、山东、甘肃等地12家相关文博单位联合举办的以南北朝佛教造像为主题的展览,共展出件/套展品。其规模和意义都非比寻常。
▲成都博物馆“映世菩提”特展。以全新角度及视野重新审视成都南朝造像,解读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结合青州、邺城等地的佛造像,阐释南北佛教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并以南北朝时期的佛造像为载体,体现中印两大文明间的宗教、文化与艺术交流,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以及成都作为丝路重镇和文化枢纽的重要历史地位。索然无味的日子里,一成不变的沉闷让这场等待变得更加漫长。
3月26日晚,一声春雷在成都上空炸响,这一刻,这个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苏醒了。
而在这第一声春雷到来之前,成都的博物馆就已经纷纷醒来:
3月12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恢复有序开放;
3月17日,成都博物馆恢复有序开放;
3月17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恢复对外开放;
3月18日,四川博物院恢复对外开放;
……
时隔2个多月,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再次回到我们的视线中。
你瞧,博物馆的大门打开了,工作人员维持着严格的进场秩序,观众们自觉配合着繁琐的程序,一切看上去有条不紊。
▲成都博物馆可是,众所周知,因为作品的股价、保险、运输,以及跟合作馆方的借展等因素,每一个展览的展出时间都是有限制的,没有捱到疫情结束就过了展期的情况大量存在。
所幸,各大博物馆方面都已经尽力协调,尽可能做到了给一些临展和特展延期。关于成都部分博物馆展览延期的信息:
成都博物馆“映世菩提”特展将延期至暑假,“大师印记——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版画展”也延期至5月底;
四川博物院原定于3月29日闭展的“蜀地海关守关护宝——成都海关查获文物特展”将延期至5月10日,原定于2月26日闭展的“彩绘地中海:一座古城的文明与幻想”展览延期至5月10日;
金沙遗址博物馆原定于4月5日闭展的“金玉琅琅——清代宫廷仪典与生活”特展将延期至6月14日;
……
▲40余位西方艺术大师的94幅原创版画作品免费向公众开放,现已延期至5月底熟悉的成都正在陆续回归,续上了这口“精神食粮”的成都人感慨着:即便是戴着口罩,还是能嗅到熟悉的“烟火气”!在国内大部分博物馆有序恢复开放的同时,国外的情况却截然相反:法国卢浮宫经历了闭馆-开放的多次反复后,于当地时间3月13日晚6点起开始再次闭馆;
意大利3月8日出台紧急命令,关闭博物馆和文化遗址;
洛杉矶郡博物馆3月14日起暂时闭馆;
……
▲闭馆后的大都会博物馆在恢复开放时间尚不确定的情况下,即便未来有一些展览可以延期,但还是有一些原定的展出,很有可能随着这段时光的流逝,成了永远的遗憾。
在罗马奎里纳勒博物馆举行的纪念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拉斐尔逝世周年大展,也不得不临时关闭,该展原定于6月2日闭展;
在洛杉矶郡博物馆,一场以一位古代中国画家为主题的“真相所在:仇英艺术特展”,从前段时间被爆遇冷,到如今陷入面临筹备十年,或将关展的无奈。该展览原计划于年2月9日至5月17日在洛杉矶郡博物馆展出,是首个亚洲以外地区关于明代画家仇英的展览,也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仇英展。除了45幅仇英的作品外,展览还包括了仇英的老师及女儿仇珠在内的其他17位画家的作品,共65幅。
显然,这场关于文化的“复工”并没有那么容易。
危险和机遇往往相伴相生。筹备十年集结了全球精品的一次展览,如果因为疫情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无疑是一大憾事。于是,有人在这场危机中看到了机遇。
“全民宅家”的状态下,市场的需求窗口到底在哪?一个几乎覆盖了全行业的现象给出了答案——“云”。
那一年,因为不能参加异地小伙伴们的聚会,当时开玩笑说要来个“云聚餐”,没成想,一语成谶。
疫情以来,除了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等传统线上项目持续火热外,从前的线下文化项目也纷纷上线寻求突破,开启了“云复工”模式。“云”之手段的运用,基本上覆盖了全行业:云教学、云办公、云医疗、云游戏、云蹦迪……于是,众多博物馆也趁机走出了象牙塔,走上了“闭馆”不“闭展”的全新“云”路子,他们各出奇招,策划各种“云展”,让线上博物馆迅速走进大众视线。
▲各大博物馆官方平台纷纷开通“线上观展”通道说起来,文博行业开启数字化时代其实早已有迹可循。近年来,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到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文博类节目迎来大爆发,“博物馆热”已经成为一种现象级文化。此外,更有少数博物馆在官方网站建设的基础上演变发展了“云展”的1.0版本,VR漫游等形式相继呈现。
而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只是更加快了“云展”的发展进程。这一步的踏出,更是在电视节目的单向输出之上,增加了双向流通的互动性。“云上文博”势必会成为文博旅游领域新的发力点。
“云展”的路子到底可不可行?目前并没有定论。全球疫情催生产业链重构,博物馆开始走上一条时尚的“网红”之路。围观人群大多表示“挺香”,毕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有大把时间和精力漂洋过海去看展的人确实不多,这种看展方式无疑最大限度地节省了观众时间、打破了空间局限;并且,目前博物馆的展陈方式不能完全展示的文物知识、故事,以及因受限于场地等因素而看不清细节等问题,用直播这一方式呈现出来,也会是一种弥补。
可是,程燕还是坚持现场观展。和程燕一样看法的大有人在,他们觉得亲临现场的体验,是任何媒介都无法替代的。对于真实现场感的渴望与痴迷,更像是博物馆爱好者的一种执念,他们更愿意把个人和历史的距离无限缩短,直到挡在文物上的玻璃罩前。
▲大师印记展览现场其实,能不能被肯定,除了感官体验上区别,还在于策划和技术的支持力度。
清明小长假期间,故宫博物院在多个平台连续进行三场直播,可是镜头不稳、收音不清、屏幕小、镜头糊等技术和设备层面的缺失免不了让人失望唏嘘。
大英博物馆在快手上的直播被“老铁”们快速刷屏,将真正有营养的提问淹没,这画风明显已经偏离了赋予观众场景化互动体验的初衷。
▲被“老铁”刷屏的直播诚然,这事儿对于原本属于象牙塔的“神坛”级事物来说,更像是“摸着石头过河”,可借鉴的经验确实有限。
静态展示多,互动交流少;简单介绍多,深入讲解少;利用老技术多,利用新平台少……这是目前博物馆“云展”的现状剖析,也是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
目前来看,直播对全行业来说似乎都是大势所趋。匹配数字化出现的产物总是带有时代性,但这对于博物馆来说,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或者是一种传播的手段。
人们总是能怀着包容的心态接受新鲜事物,却也会在认可之前给出相对严苛的标准。如果只是生硬地将博物馆从线下搬到线上,这样的探索意义等同缘木求鱼,太过流于表面的形式,更像是一场“热闹”,不可能代替观众走进博物馆的体验,而要做到真正的沉浸式、互动式的观展体验,“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岁月的陈酿,沉淀着一段历史的底蕴,是静止的,也是灵动的。这些传承着文化血脉的文物,需要我们通过有效的形式去触摸她的脉络,而不是迷失在这场流量盛宴里。
---正文完---
》》延展阅读
张大千艺术博物馆明年9月竣工
▲效果图目前,张大千艺术博物馆已基本完成场地平整、基坑开挖及支护工作,预计年9月建成并达到开放条件。
博物馆位于正在建设的锦城公园内,为公园内规划的四级服务设施中型林盘。博物馆总用地.5亩,将以张大千生前亲自设计建造的故居“八德园”为意象蓝本,重现八德园记忆。
届时,涵盖大千各个时期的作品、可一窥大千思想情感与生活痕迹的书信、印章等物品都将展出。
▲张大千作品▲效果图多家博物馆征集抗疫见证物
疫情还未结束,第一批从抗疫一线“退役”的见证物,已经入藏博物馆,其中包括一线医护人员的抗疫装备、队旗队徽、抗疫宣传的音箱、疫情期间卡点值班人员用过的火炉等。
▲医院护士手绘的“漫画战袍”,已入藏孝感博物馆目前,武汉革命博物馆、荆州市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杭州博物馆等全国多家博物馆正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代表性见证物。
疫情结束后,多地将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展”,这些征集的见证物将成为展品的一部分。
安全看展tips
请主动出示个人健康码或健康证明,并进行实名信息登记。存在发热、咳嗽等症状的观众请勿进入馆内。
展厅内参观时请佩戴口罩,主动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参观距离。
建议参观时间控制在2小时内。
建议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9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