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卢浮宫 >> 卢浮宫资源 >> 正文 >> 正文

大师说雷峰塔峨眉金顶江南铜屋,这些瑰

来源:卢浮宫 时间:2022/8/17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实施方案》、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等政策的出台,大运河国家公园沿线的8个省市将整合文物和文化资源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推动大运河申请世界遗产的这件事,起始于“运河三老”在年联名给运河沿线城市市长写的一封信,呼吁加快大运河在申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遗产领域的工作进程。

“运河三老”:左起为罗哲文、郑孝燮、

如今,“三老”中的郑孝燮先生和罗哲文先生都已经驾鹤西去。作为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的朱炳仁先生,还在继续推动着大运河的保护工作。

#朱炳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年生于浙江绍兴,七岁随父前往杭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中国文物修复委员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顾问、西泠印社社员、杭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运河三老”之一。雷峰塔、灵隐铜殿,上百件标志性铜建筑让他成为“中国当代铜建筑奠基人”。他创立熔铜艺术,开创了“熔现实主义”新流派,他的诸多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等众多机构收藏。他诗、书、画、印、铜综合才艺,在国内外有很高评价。

#大师说#

朱炳仁

扬州东关古渡长达28米的铜壁画《大运千秋》

您能谈谈对大运河的保护与文旅开发的一些理念吗?

朱炳仁:年,我随全国政协考察团考察了京杭大运河全程,国内迅速掀开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的序幕。随之而来的是,许多沿运河城市在保护开发战略规划中都瞄准了下列的目标:在经济方面,通过提升运河周边土地价值,刺激房地产市场发展升级,形成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社会目标上,则要通过增加运河的品牌凝聚力,创造全新的文化氛围,从而带动对运河的综合保护再利用。然而有了这么多目标的存在,反而不得不让我们担忧起如何确保运河保护的真实性、完整性。

大运河文化是多元文化,对大运河的保护方法也应该是多元的。在使用中保护、发展中保护等多元保护模式中,不可忽视也不可缺少的另一种保护模式,就是“零保护”方法,它与其它的多种保护方式可以共存、互补。

朱炳仁在创作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

“零保护”可以分为三类:零使用保护、零发展保护和零干预保护。

“零使用保护”,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中,可以选择在一个街、区内有意识地保留部分原样,如同街区博物馆。当然不是要把整条街、整座城都归“零”。而是强调在对一点、一面、一线遗产保护中使用多层次的形式。有选择性地留下一部分,形成不同层次的保护和展示形态。

“零发展保护”是指我们可以使用那些历史上留下的遗存如运河上的航运设施、老房子,以及近现代的老厂房。但我们不要离开他们原来的功能去使用,不要将其成为旅游景观或休闲场所,不要进行所谓的“开发性保护”。

“零干预保护”的含义是:在运河沿岸的某一块地域区块,圈起一块地来,任何人都不进去干预,留下一块空白的地方,把它完全以自然的自生自灭的形态保护起来,把这样原生态的面貌留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些舞台给他们。

杭州灵隐禅寺送给台湾中台禅寺的“同源

当年,郑孝燮老先生告诉我,大运河上铜桥建不成,还可以搭另一座通向大运河申遗的“桥”,把大运河的风貌展示给世界。此前罗哲文、郑孝燮等学者就一直努力推动大运河申遗,从小就居住在运河边的我当即就被这一想法吸引。

我非常看好大运河在文旅方面的发展。大运河是传统优秀文化的富集区,沿线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已成为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在未来,大运河文旅融合新业态,建成璀璨文化带和缤纷旅游带,会将成为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

#铜建筑#

旅博会:作为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您的名字和“铜”的艺术创作紧密相连。从大的作品来说,您参与建造的铜建筑都成为了当地的著名建筑物。请问在您所有的作品中,哪个对您来说是挑战最大的,且意义深刻?

朱炳仁:当然是雷峰塔,现在也成了中国铜建筑史上的一件代表性作品。当我听说雷峰塔要重建时,传统结构不足以突出雷峰塔的意义,我认为自己有责任提出将雷峰塔建造成一座以铜为主要外观装饰的铜塔。但是,由于之前没有建造铜建筑的先例,铜是否耐腐蚀,是否坚固,专家们纷纷提出了质疑。

穿上铜外衣的雷峰塔

为了解决专家的疑惑,我和儿子朱军岷一头扎进图书馆,对古今中外的铜建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防腐蚀的实验,铜年才腐蚀1毫米。

在查阅大量资料之后,我写出了十万字的创作思路,终于得到领导和专家们的一致肯定。受到专家论证的启发,我又突发奇想,雷峰塔能不能建成一座彩色的铜塔呢?这个兴奋的念头一旦产生,我开始了无数次的实验和尝试。

我用了多门学科的工艺,发明了多项全新的技术,其中,取得国家专利的技术就有五项。经过十几道工序之后,原本单调的铜呈现出丰富的色彩,青色的瓦,金色的雕花,富贵红的斗拱,再加上采用南宋风格的图案和纹理进行雕刻,终于,雷峰塔被披了一件五彩的外衣,成为了一件瑰丽的艺术品。

静安寺、峨眉金顶、灵隐铜殿、与扎哈共同完成的“飞亭”

我们父子俩小时候都没有见过铜,也没接触过铜。因为时局战乱,铜成为战略物资,家族已无铜可做。直到改革开放后,我重新捡起家里祖传的铜榔头,开始敲铜。

年,他大学毕业时,国家包分配工作,他没有去,看我在家打铜辛苦,便决定帮我。从一开始,他对铜文化的感悟还谈不上喜不喜欢,家族责任是首当其冲的。

在这以铜为业的三十年,哪怕遇到再多的苦难,他反而越来越坚持自己所选择的,相信自己所坚持的。

位于杭州河坊街的江南铜屋

旅博会:除了雷峰塔、峨眉金顶这样的著名铜建筑工程,您还自己出巨资在杭州历史古街河坊街上建造了一座绝无仅有的铜文化名居——“江南铜屋”,并免费向游人开放,请问初衷是什么?现在铜屋又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力呢?

朱炳仁:那是多年前我的一次法国经历,我在卢浮宫参观作品时,看到维纳斯时情不自禁地上前触摸了一下,顿时,我想,原来维纳斯可以很近地让人观看甚至触摸,为什么中国的博物馆把人民和艺术品隔得那么远?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铜文化,感受铜艺术的魅力,江南铜屋开放后,我免费向大家开放,在引导牌上还有一句——欢迎摄影。

十几年来,江南铜屋一直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每年吸引上千万游客、众多学者驻足观看,更是两岸三地乃至世界艺术界的交流之地。

它向世人展示了当代建筑艺术、熔铜艺术、篆刻艺术和铜艺创新,多次举办国大师、省大师和艺术家的展览交流活动,是集规划展示、学术研究、创作教育为一体的铜艺术博物馆,是浙江重要的国家非遗铜雕文化与艺术展示基地,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被誉为“世界的骄傲”。

#铜艺术品#

走向世界的朱炳仁铜艺术品

旅博会:除了建筑之外,您在铜的艺术表达上探索了非常多样化的道路。您是如何持续保持如此高频的作品输出和创作热情,未来想尝试哪些跨界合作?或者新的艺术形式表达?

朱炳仁:技艺不怕难,难的是热爱,有了这一份热爱,在创作中,才能保持激情,能继承前人又不拘泥于前者,敢于打破传统模式进行创新,把铜文化和其他不同领域文化相交融,做出自己的特色。作为一名铜雕技艺传承者,其实我也一直在学习,学习木雕、石雕、景泰蓝等等,未来我更想在技艺跨界上做出更多的尝试。

朱炳仁(右)和朱军岷(左)父子

旅博会:在文化传承中,您父子两代有哪些一脉相承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朱炳仁:对于铜雕技艺的非遗传承,我们父子骨子里都是一脉相承的。不同之处,可能父子俩的个性与风格有点不一样吧,我们还蛮互补的。我传承了家族技艺,也发明了很多新技艺,比如熔铜,把传统的工艺美术跨界到当代艺术领域。

我们在一起研究技艺的同时,朱军岷一直致力铜艺文创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希望铜雕传承在艺术和商业之间达到平衡。

他创立品牌“朱炳仁铜”,和故宫、《国家宝藏》等文博机构与节目合作,让铜重新回到大家的生活里。

#铜文创#

朱炳仁·铜文创产品

旅博会: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认知铜艺术、铜文化?传统艺术如何走进年轻人的心里和他们产生共鸣呢?

朱炳仁:当下的年轻人,对于“新国潮”的拥抱,超乎想象地热情。所以我们做好铜雕技艺非遗传承的时候,不仅要把技艺传承好,还要拥抱“新国潮”。在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上,研究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和需求,来实现活态传承。以前,大家对我们的印象是“老土包”,现在我们正在收复“失地”,通过新制造、新零售,变成“新国潮”,希望能引起更多年轻人的共鸣。

朱炳仁·铜源自《千里江山图》的千里

旅博会:文创产品如何能助力旅游业的软实力提升呢?

朱炳仁:我们知道,故宫一系列文创的出圈,促进了故宫旅游的升级。因为大家不再像过去那样游山玩水,欣赏完风景后,也想买回点旅游文创纪念品来送给亲朋好友。以往这些旅游纪念品大多制作粗糙,缺乏文化内蕴,所以在这一块,我们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潜力是巨大的。

源自唐画《五牛图》的故宫箭亭广场的五牛

和故宫文创《五牛积福》

现在,“朱炳仁铜”与故宫、浙江博物馆、《国家宝藏》等文博机构与节目合作,通过年轻化的创意表达,在设计、技艺上下功夫,打造文化IP,助力北京、杭州、敦煌等地的旅游业。同时,我们也借助文旅融合的大好形势,通过线上直播展示,线下文化展览,打造特色文旅线路。

朱炳仁铜×《国家宝藏》敦煌莫高窟

最近,在“非遗百科”上,我以“跟朱炳仁游全国”为主题,每周推出一期铜建筑的话题视频,将文化IP与旅游相结合,让更多的人对全国的旅游地“种草”。

经过不懈努力,今年,经专家复核评审、网络投票等环节,从独特性、应用性、价值性、传播性四个维度评分,“朱炳仁铜”成功入选浙江省文化和旅游IP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