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16日,世界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贝聿铭,在家人的陪伴下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对于非建筑相关专业的人来说,“贝聿铭”三个字,或许意味着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和许多知名的建筑,却未必知道那一砖一瓦背后的故事。
肯尼迪纪念馆
建筑要与环境和谐,可如果选址一变再变,建筑设计师该如何保证创作的热情?
年,当肯尼迪家族正式宣布由贝聿铭负责肯尼迪图书馆项目,贝聿铭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据说,当其他候选人在阐释他们的设计理念时,贝聿铭却坚持在没有勘察地点之前,自己没法给出任何概念或意见。正是这种场地、环境决定建筑的设计理念打动了肯尼迪夫人。
那时的贝聿铭或许没有想到,这个项目一变再变。先是选址变更,从哈佛大学,到查尔斯河对岸马州交通管理局的有轨电车停车场,到波士顿城外多切斯特的废渣填埋区,到哥伦比亚角的垃圾填埋区;再是项目变更,由单纯的图书馆变为纪念馆。
从确定项目,到建设完成,经过了整整15年的时间,期间肯尼迪遇刺,其遗孀杰奎琳再嫁,其弟被枪杀。事实上,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贝聿铭处于没有客户的状态。最初筹集用于设计建造的资金也不断缩水。
尽管如此,贝聿铭依然坚持完成了项目。也因此一举成名。肯尼迪纪念馆建成,人们赞美它:充分体现了肯尼迪家族的意志。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入口
如果大众质疑你的专业,是选择顺从还是坚持自我?
年,卢浮宫计划扩建,时任法国大文化都市计划部长的埃米尔·比亚西尼询问了15名博物馆馆长的意见,得到了14个相同的回答——贝聿铭。
对于贝聿铭来说,这或许是他人生中最困难的挑战。
困难来源于如何整合卢浮宫的“四分五裂”;更来源于质疑、抨击,甚至是侮辱。
“我们这里可不是大马士革!”
“你为什么要到巴黎来毁掉我们的建筑遗产?”
“这个中国人为卢浮宫带来了一个毁灭性的巨大装置。”
尽管不被理解,但贝聿铭依然坚持自己的设计。他以“艺术必须富有现代精神”说服了法国前总统夫人克洛德·蓬皮杜;以“开放卢浮宫就意味着开放巴黎”说服前巴黎市长希拉克;又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中,建起了一个同比金字塔光缆结构模型,说服了法国民众。
他说:要是使一种东西持续的散发光彩,就必须汲取到它的精髓,否则就只是一种潮流稍纵即逝。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反对的声音逐渐变成赞誉,玻璃金字塔入口也成为了巴黎的新标志。
苏州博物馆
查看贝聿铭的作品,你会发现其中绝大多数都与艺术相关,与文化相关,与公共项目相关。他说:我最感兴趣的,一直是公共项目,而我认为最好的公共项目就是博物馆,因为它是一切事物的总结。
出生于苏州的贝聿铭,曾在狮子林度过一段童年时光。苏州博物馆的设计,某种程度上是贝聿铭对苏州,对童年的记忆。粉墙黛瓦,四时之景各不同……他把苏州博物馆看做是一个有生命的小女儿。
建筑不是服装,可以赶时髦,建起来以后,不能说明年不流行了就立刻拆掉。
在苏州博物馆中,你可以看到贝聿铭非常喜爱的几何元素,由三角形、方形、菱形构造出的几何之美,体现在苏州博物馆的每一处。东西方文化,在贝聿铭的建筑上完美交融。他说:“我认为国际化建筑是有限度的,各地的气候、历史、人文和生活各不相同,而这些因素应该是建筑表现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不局限于某个艺术流派或理论学说的创意,他的建筑风格始终关照着建筑的地理方位、自然风貌、周边环境,甚至是历史文化背景。生于苏州的贝聿铭,吸收了东方文化的滋养,长于美国的贝聿铭,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教育。这种融合,让贝聿铭的建筑设计,展现出了普适性的国际语言,而在对几何元素的运用中,又展现着自己的创意与匠心。
一直以来,若来想带给大家的也正是这种创意与匠心,将艺术融于DIY,让每一个人都能在DIY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人们称贝聿铭是世界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这来源于他的现代工程学根基,更源于他赋予建筑艺术与文化的灵魂,让砖瓦砂石有了温度,有了情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9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