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作为一条发展之轴,北京中轴线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这样赞美北京的中轴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中轴线,长达7.8公里。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是北京城市的灵魂和脊梁。
今天,我们要介绍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出品的纪录片《京之轴》--永恒时光融合文化。
以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讲述北京中轴线的由来。
以时间为轴,以计时工具为符号,在昼夜时光的轮回、古今时光的穿梭中,展现中轴线上幸福感爆棚的烟火气!
以“融通古今,和谐共生,与时共进”讲述发生在中轴线上文化融合的普通百姓故事。
让我们跟随纪录片《京之轴》,看不一样的北京中轴线,体现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
《京之轴》第一集:
永恒,什么是中轴线!
年复一年,人类在地球上不断修筑起星罗棋布的城市,并赋予他们独特的个性。尼罗河中游,古代埃及人以河流为参照,规划出一条两公里长的中轴线,支撑起“百门之都”底比斯城的魄力。与塞纳河平行,法国人将卢浮宫与星形广场连接,再用香榭丽舍大街,定位了这条三公里长巴黎中轴线的浪漫与富丽堂皇。
北京,北起北京鼓楼、钟楼,南至永定门,一条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为这座城市确定了标尺。整座城市从中轴线想两侧对称展开,这一巨大的建筑群和城市空间,表达了中国人对国家秩序的理解,也见证了中国人城市生活的变迁。
沈鹏飞(纪录片《京之轴》执行总导演):中轴线是个非常宏大的选题,我们怎么把虚的事讲实。永恒,它是自古以来建城定城的方式,代表了很多中国人的传统智慧在里面,它跟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这一集,核心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是中轴线,中轴线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因为我们是对外传播,我们需要和境外的观众有个天然的契合度。那我们就从这种城市的格局的一个发展,历史上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他们是怎么做的!让不同地域的人民看到这个片子心中会有一个标尺,然后我们再去讲水、城、人的关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它的发展变化。经过太阳啊,绘画啊、日晷啊,这些科学原理的一些解释,因为这个点是共同的。其中有一些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他的理解,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一个借鉴和交流。
沈鹏飞:纪录片《京之轴》执行总导演
整整五十年前,梁思成先生曾在描述北京城市的中轴线时说道:“北京城是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王崇臣,北京建筑大学研究生导师,为了盘点清楚北京水文化遗产,他和团队已经连续十年坚持实地勘察每一条河流。
王教授与孩子们所在的万宁桥,是北京城中轴线上与水系交汇的建筑之一,它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也是元大都最繁华的码头。曾经它是高梁河故道,东汉后聚水成为湖泊,至元代,因为水利学家郭守敬的治理规划,疏浚而成积水潭。
通过这里打通永定河和潮白河,让皇宫连接上京杭大运河。既能给帝王获取物资,又解决了城市用水。流动的水穿越方正的城,元帝国增强了政令通达,控驭海内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有水的相伴,北京城中心商贸文化的繁荣,与舒适的城市生活相得益彰。
吕舟:这也是北京人特别喜欢的一个,一个城市当中有水啊,有繁荣的街市,高大的建筑,融合在一起的这样一个区域。
时间、土地、水系、交通,《京之轴》第一集《永恒》分四个方面呈现中轴线的生命力。这是我们的祖先从古老的东方哲学中提取出来的中国智慧。以中轴线为标准,将时间测定,以空间依次展开,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北京城。这,就是中轴线的魅力,以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以过去的图片对照记录今天依然生活在中轴线上的人和事,展现北京城中轴线的内涵和外延,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诠释中国的“脊梁”。
《京之轴》第二集:
时光,中轴线上的烟火气!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时光在这座城市留下了可见的文物遗迹,不可见的文化遗存。中轴线是北京城市布局的中心轴线。它连接着历史与现实,折射着城市的气度与温度。
《京之轴》第二集《时光》,以时间为轴,以计时工具为符号,在昼夜时光的轮回、古今时光的穿梭中,展现中轴线的城市功能,打造出一片幸福感爆棚、令人身心向往的天地。
左博(《京之轴》第二集执行制片人):中轴线有两个概念,一个是空间的中轴线,由南到北,还有一个是时空光阴的变幻。
我的想法,就是怎么能接地气,怎么能有冒着热气的故事,后来我们就选取跟衣食住行有关的故事,我们再按照空间来看,怎么能把它串联起来,最终定了,大家看完之后,确实觉得这十二时辰是其中的一个亮点。比如从吃包子买早点的小男孩开始,到后来做风筝的两代人的故事,再到鼓楼人艺的一个小伙子,为了传承北京文化这么奔走,还有时装设计师为了自己的理想,想在中轴线上办一场中轴线上的时装秀,做了这么多事。而且生活在中轴线上的人,是幸福的。
左博:《京之轴》第二集执行制片人
导演李晓芳:我们主要要讲的是中轴线上的人是怎么活着的,一天二十四小时,它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但是中轴线又是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它也有古今的时光。
导演:李晓芳
我们之前有一个没有放进去的故事,是一个帝都绘。他们是一群海归的年轻人来绘制中轴线的图的,因为他们出的那个书非常有意思,发现他们的书虽然有意思,但画面呈现感却非常差,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分别在自己家里绘制这些东西、查资料,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就离着比较远。后来我们发现一个叫方喆的人,方喆这个小男孩是专门拍微电影的,他的题材主要就是老北京。有一个外国人,叫麦克,天天和他搭档,俩人就跟说相声似的,他教他中文,然后带着他到北京各地儿,比如铛铛车怎么发音,这个老外说中文特别有意思,然后教老外怎么吃烤肉。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会呼吸的城市轴线”;北京城,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但如果没有人的存在,最终会走向停滞,直至消亡。可是,当创作者想要展现城市里的时间、空间和人的故事时,会遇到很多困难。
《京之轴》导演李晓芳:拍风筝他们家,当时正好是赶上疫情。这个人家特别好,他们是想做一个中轴线的风筝,一个中轴线建筑的风筝,做完风筝之后得飞啊,得放飞,没有地儿飞,他做了一个永定门的风筝,我们就说咱们去永定门放去!老爷子说永定门已经不让放风筝了。我说要不咱们在广场上放!先拿着那个风筝从公园的门进,虽然那个公园不要钱,但人家一看那这风筝,说您不能进。我说好,那我就从边上,通过围墙把风筝运进来。老爷子就通过边上围墙翻进来。这风筝还没起来保安就来了,说公园里面不让放风筝。我说这样行不行,我们举着拍几个镜头,因为风筝的造型就是后面的城楼,然后俩保安就在后面看着我们拍。当时这个风筝第一次没飞起来,因为当时是一个创新,过了得有一两个月,他又重新改造了,我们又说去放,这次查了一个能放风筝的公园。到哪之后,门口的大爷又说了,今天不能放,低慢小都不让上天,我说这风筝也算吗?风筝算!那个老爷子说,嗯,风筝在古代还是军事工具呢!得,又没放了。最后都等到五月份了,这片子都要交片了,这风筝得起飞啊,最后那时候才开始放的。当时那风筝放起来,那小男孩可高兴了,因为当时那个小男孩是辞去他高薪的程序员的工作接他爸爸的班,他和他爸有两代人对风筝理解的冲突,文化的冲突,然后他爸就是传统意义上严厉的父亲,有时经常会否定他,但在别人面前会夸他,小男孩这风筝起来之后呢,就真的是找到自信了。
王嫄朝(《京之轴》第二集导演):我们是从南到北,沿着中轴线走了一圈,在收集声音的过程中,我们有宏伟的建筑的声音,也有很多人文的声音,包括在天坛,在钟鼓楼前面,一些市民生活的状态,不管是晨练啊还是什么,就是你走到这里之后,在这么宏伟的中轴线上,也能体现出人间烟火气,感觉像是一幅现代市民、现代中国人,或是现代百姓在中轴线上的生活百景图。像西天取经一样,从南走到北,每次拍摄。
《京之轴》第三集:
融合,世界、民族的交织!
北京中轴线是这座城市的核心,凝聚了城市规划的高度智慧,历经岁月的洗礼,中轴线包容万千,将历史与现代相融,“融合”的印迹已深深地熔铸在这条城市轴线。这里反映国家的发展面貌,也是国际交融、文明相遇的核心地带。
《京之轴》第三集《融合》中,中国妻子与外国丈夫对中轴线旁四合院装修风格的争吵,新疆舞蹈艺术家对天桥、前门大街的喜爱,让我们看到中轴线上文化的融汇交织,体现出多元、多彩的特点。
沈鹏飞(纪录片《京之轴》执行总导演):这个世界一直在讲冲突与交流,以及怎么样融合这个过程,国际上讲故事都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北京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无数的人到达这里,无数人有都从这里离开。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或是中国国内不同的民族,他会有一个融合的过程。中轴线也能传承吗,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我们这个城市要宜居,这是一个最根本的一个核心。有中国人选择居住在这里,有外国人选择居住在这里。那我们就探讨他的理由。
咱们这个创作啊,一个纪录片也好,一个影视作品也好,都需要一个故事的逻辑和矛盾,喜剧冲突在里面,这时候我们了解到,一个老外住在中国的四合院里面,就在中轴线旁边,他是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前官员,他的太太是中国人,他中西合璧家庭,他家装修的事,不仅是我们拍的时候,就有这个矛盾分歧,他们好几年了,一直处在这个争执的过程中,其实到现在也没有动工,到底要装成什么样,两个人多次不欢而散,太太的一些坚持都有自己的道理。本来我们想是最后拍他们装修的过程,结果发现他们现在还没装!第一批我们将近二三十个故事是没有他的,一批批淘汰,一批批筛选。
时光荏苒,中轴线留给世人的宝贵文化遗产,永恒不变。四季更迭,经历了时光洗礼的中轴线,传承勾勒出城市百景。生生不息,中轴线融会贯通的是人与人、古与今、中与西有机发展、和谐共生。这座古城,面向这世界,是中华文明蓬勃生机的缩影。
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融合”是中轴线数百年发展进程的特征,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将皇城根下的你我他,紧密连接成为命运共同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