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是天才画家达芬奇的名画。它不仅是达芬奇花了16年时间才打磨完成的惊世杰作。而且,最新的多光谱照相技术发现,在我们看到的蒙娜丽莎肖像画下面,还隐藏着另一张女性的肖像画。
蒙娜丽莎是谁?
蒙娜丽莎年出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她的老公弗兰西斯科·焦孔是一位丝绸商人。因为焦孔跟达芬奇的父亲是邻居,且有工作上的来往。于是焦孔才得以有机会邀请达芬奇为他的夫人画像。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蒙娜丽莎》,现在是卢浮宫的镇馆之宝。
不过呀,焦孔也一直没拿到这幅画像。从银行的流水记录看,达芬奇也没有收到焦孔的任何酬劳。据说《蒙娜丽莎》初稿画完后不久,达芬奇打算离开佛罗伦萨去米兰,为了不交付这幅画像,还偷偷半夜出发。
此后十几年,这幅画作跟随达芬奇辗转于各地,达芬奇用细微的笔触添加了一层又一层的细釉,不断地完善和润色,终成旷世名作。
幸好,当时另一位著名的画家拉斐尔曾去拜访达芬奇,有机会看过最初版的《蒙娜丽莎》,还临摹了一幅手稿(如下图)。你看,是不是跟现在看到的有些不一样呀?
坊间一直传说《蒙娜丽莎》有两个版本
年来,关于《蒙娜丽莎》的争议和话题,不仅仅在于蒙娜丽莎那迷人的微笑。坊间一直传说《蒙娜丽莎》有两个版本。因为根据达芬奇的手稿和一些传记记载,达芬奇也受到另一位重量级艺术赞助人朱利亚诺·德·美第奇的委托在画的《蒙娜丽莎》。
所以,艺术界也有一个观点,认为达芬奇的确画了两幅《蒙娜丽莎》。比如说,目前被某神秘财团收藏的这幅,那朦胧迷蒙的笔触,神秘的微笑,跟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如出一辙,被认为是达芬奇的另一幅真迹。不过也有人否认了这个观点,认为这幅蒙娜丽莎的背景实在太粗糙僵硬了。
的确存在另一个版本的《蒙娜丽莎》,只是在同一幅画里
而在BBC纪录片《蒙娜丽莎之谜》中,却告诉我们另一个线索。法国一位著名的绘画分析专家帕斯卡受卢浮宫的委托,对《蒙娜丽莎》进行专门扫描分析。他带去了最新的鉴定科技--多光谱照相机。这个多光谱照相机能够对画像像剥洋葱一样层层解剖,解开画像底层的秘密。
他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那就是《蒙娜丽莎》的底稿里,有另外一个女性肖像,她的脸部比现在我们看到的稍微小一些,嘴巴也小一点,身体扭转的角度也稍有不同。
科学家用技术手段还原了最初的《蒙娜丽莎》可能的样子,我们来看看跟现在的蒙娜丽莎的对比图。
如果跟拉斐尔最早的素描手稿相比,是不是这两幅的神态更相似呢?
问题来了,达芬奇为什么要在原来的画作上修改成另一幅画呢?
有一种说法是,达芬奇是个完美主义者和超级拖延症患者。他在接受委托画像后,一直不断完善画作。他会把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对科学的探索,都转换成画板下细腻的笔触。
每个看过《蒙娜丽莎》的人,都对她那神秘的微笑过目不忘。,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一个神秘之处,当注视它的时候,它一闪即逝,而目我们目光移开时,笑容也跟着变化。
其实,达芬奇一直致力于描绘人物内心复杂情感的外在表现。他执迷于探索大脑和神经是怎么激活肌肉,将情绪转化为运动的肌肉变化。
为此,达芬奇开始了连续几十年对解剖学的研究。他解剖过30多具尸体,画了上千页解剖手稿。直到现代3D数字成像技术成熟,它的精度才真正超越达芬奇的手稿精度。光是一个微笑,达芬奇就要确定是哪些肌肉的拉伸和收缩使她露出不同的笑容。
这个微笑,还涉及到光影的娴熟运用。达芬奇很早进行光学研究时,就认识到光线并不是在眼睛里汇聚成一点,而是照射在整个视网膜区域,这个研究,要过年后才有人再次做出跟达芬奇一样的光学发现。
达芬奇发现,视网膜中心点对颜色和细节很敏感,而视网膜周围区域对阴影和黑白对比的感知更强烈。所以,达芬奇采用了“晕涂法”的绘画技巧,让蒙娜丽莎的嘴角微微上翘,但轮廓柔和、朦胧。
所以当你直视丽莎的嘴唇时,视网膜中心点因为注意轮廓和细节,反而看不到微笑;当你用余光扫射她时,她嘴角柔和的晕涂效果使她看起来嘴角上翘,像在微笑一般。
随着时间的延长,《蒙娜丽莎》就不再是为焦孔先生完成一幅肖像画这么简单。达芬奇想为自己绘制一副具有普世之美的作品。所以他从未交付这件委托,将他毕生的研究都倾注到《蒙娜丽莎》画作里,我们才得以见到这个神秘的蒙娜丽莎微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207.html